在我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時候,都會學習一些之前的經典佳作。其中憫農就是一首名滿天下的古詩。這首詩雖然很短,但是卻全都是精華,而且準確的道出了農民的辛苦與糧食的難得讓我們大家都愛惜糧食。按理說寫這首詩的作者應該從此名揚天下,就像其他的有名作者,我們都能道出他的生平事蹟。但是李紳卻並沒有在大家心中留下印象,那麼到底是爲什麼呢?一部分原因是因爲李紳就此江郎才盡,再也沒有寫出像憫農這樣的好作品。還有一方面就是因爲,其實他並不是像詩裏表達的那樣關心百姓,體察民情,而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僞君子。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在李紳寫作出這首詩的時候,成爲了全國知名的愛護基層人民百姓的好人。而且也是爲很多人所推崇的,但是現在的老師卻並不願意提他,根本都不說明他的生平事蹟。其實李紳的出身並不是像我們想象那樣是勞動人民出身,而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祖父的官位是最高的,曾經當過宰相,到了父親這一代就已經有一點沒落了,但是還是做到了縣令。在當時來看,算是妥妥的書香世家。但是李紳卻是比較悲慘的,因爲他6歲的時候父親就死掉了,只能跟着母親到處顛沛流離。在顛沛流離的時候體察到了基層人民百姓的辛苦,有感而發,作出了這首詩因此名揚天下。

體察到了人間冷暖之後,他開始下定決心要奮發讀書,但是剛開始的時候李紳科舉卻並不是那麼容易,數次都沒有中。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在27歲的時候終於中選從此仕途平步青雲,短短時間內就提升到了丞相。這對官員的升遷來說可以算是坐火箭的速度了。剛開始的時候李紳還記得初心,知道粒粒皆辛苦。所以,也是十分清廉的官員,但是到後期之後,他卻經不住誘惑做出來以下幾個事情。

在剛開始的時候李紳還知道,揭發朝廷的黑暗,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就開始變得官味十足。在李紳還沒有中選之前他有一個很要好的同族,李紳是要稱呼人家爲叔叔的,但是在當了大官之後。這位故人來找他,稱呼李紳爲子侄竟然不應答,兄弟也不應答,直到自稱爲孫子之後,李紳才勉強答應。這在當時看來是十分驚世駭俗的事情,而李紳當時讀書的時候也有關係較好的同袍。

但是有一次李紳所管轄的地區,出現了紛爭,其中一名姓崔的僕人和當地的市民打了起來。在爭吵之中以身得知這位僕人正是自己同袍的家僕,但是李紳卻把這兩個人都處以極刑。同袍來了之後,李紳還質問,爲什麼不來拜見自己,十分的生氣把同袍打了之後流放了,這讓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都並不是特別好。

而且李紳雖然變得殘暴一些,但是他的殘暴還是有對象的,他在京城裏橫行霸道。有一天,在天橋上搶佔人們的通道,被一個人呵斥。他想要找這個人的把柄,但是那個人卻說出了自己是皇族這件事情,李紳嚇得夠嗆,連忙不敢觸對方的黴頭了。而在地方卻肉百姓和之前寫作憫農的悲天憫人形象大不相符,一再的提高稅收,讓當地的百姓都苦不堪言。而且爲官之後他的私人作風也是非常混亂的,變得十分的奢侈,他最喜歡喫的一道菜就是雞舌頭,所以每頓飯都要有好幾百只雞被宰殺。而且還喜歡養歌姬,家中的歌姬大概有幾百人,讓所有人都乍舌。而且他還十分喜歡贈送其他官員,自己家中的歌妓,讓劉禹錫都爲之側目,甚至還作詩諷刺。

李紳還參加了一個爭鬥,那就是黨派之爭,也是因爲在站隊的時候站對了隊伍,所以他在接下來的升官之路才這麼順利。但是李紳做的最錯的一件事情就是胡亂判案,之前有一個官員因爲得罪李紳被李紳以一些罪名而關押起來。在關押的時候,由於別的官員插手,發現了犯人的犯罪行爲都不是屬實的。但是李紳還是要強行砍頭,讓很多人都對他側目。小編認爲其實李紳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是一個比較清廉的官員的,也能懂得基層百姓的疾苦。但是在真正的當了官員之後,卻變得如此殘暴,主要就是因爲,不能堅守住自己的內心容易被外界事務所迷惑,所以,他並沒有流傳讓大家歌頌的事蹟也是很正常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