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山深处有一种饭食,呈黄色,为糊状,原材料是玉米,却与玉米粥很不相同。当地人们叫做“包谷浆粑”。说是将嫩玉米粉碎成浆,去渣发酵而成。发酵时间一般两三日,时间偏短则甜,偏长则酸。可加糖。也可加调料。若是由嫩玉米炮制,可以储存青玉米,随时食用。

我已经很多年没吃过那种原汁原味儿的浆粑馍了。但在我的脑海里却经常映现出小时候在老家扳包谷的情景,用手磨磨浆粑的情景,摘桐子树叶包浆粑馍的情景,用双手捧着浆粑馍狼吞虎咽的情景。

秦巴山深处有一种特色饭食“包谷浆粑”

那时候由于青黄不接,往往包谷还没有完全成熟,夏粮已经吃得所剩无几了,于是就把那勉强有七八成熟的包谷扳回家来,然后用小手磨磨成浆粑。那时,只要是象样点的家庭都有小手磨,那是跟洗脸盆大小差不多的两扇,下扇是固定在有四只腿的木架子中间,磨心子有轴,上扇就套在轴上,中间还有对穿的眼儿,是进原料的地方,且边缘有坚木制成的“掌”,固定在边缘的一个豁口上,末端又有圆圆的眼儿。另外还有一个“T”字型的磨拐子,与磨连接的地方是个垂直的钩,顶端是一个小圆柱,刚好套在“掌”的圆眼儿里;“T”字一端就是推磨人使力的地方,即双手抓住“T”字那一横的两边,用力往前一推,随着惯性,上扇就转了180度到了左边;再用力一拉,又是180度到了右边,如此反复,一圈又一圈儿,从磨眼灌下去的包谷籽儿就变成稠稠的糊状从磨缝里源源不断地溢了出来,浆粑就这样生成了。

秦巴山深处有一种特色饭食“包谷浆粑”

磨浆粑是一件很累的活计,胳膊没有足够的力气,就完成不了。因此,我们小孩子往往只能打下手,就是不停地往磨眼里喂包谷粒儿,并适时添加一些清水,以免磨出的浆粑太稠。

秦巴山深处有一种特色饭食“包谷浆粑”

浆粑磨好后,装在坛子里搁置一段时间,就会慢慢发酵,变得有点酸,又有点甜,酸甜酸甜的味道,这时才是最好吃的。再到坡上摘些桐子树叶回来,包成三角形,在锅里烙熟了,再炕一炕,便可出锅。这时将桐子树叶剥开,馍的表面已起了一层薄薄的、黄亮亮的壳儿,树叶的径脉清晰可见,闻一闻,芬芳四溢,还没进口,涎水早就流了出来。

这是原汁原味的浆粑馍。当然,还有其他的做法,比如加上调料,煎成油饼的;放在蒸笼里蒸成碗糕的等等,不论哪种做法,都好吃的不得了。可是,在那缺吃少穿的年月里,吃浆粑馍是很奢侈的,只是偶尔做一顿两顿而已。多数情况下磨出的浆粑是用来煮粥的,并且常常煮得稀溜溜的,抱着碗喝的那种,这样才更吃得出。也许正是因为那时连吃一顿浆粑馍都很不容易,才使我至今对浆粑馍念念不忘。

秦巴山深处有一种特色饭食“包谷浆粑”

浆粑 浆粑角子

浆粑角子是一种粗粮细作的小吃,由嫩包谷籽打成浆的“浆巴”作皮,包馅制成。味道鲜嫩、可口。

浆粑角子很好制作,到山上采些桐子树叶,洗净、摊开,抹上一层生浆粑,再浆粑上放一层炒好的馅(浆粑角子的馅一半都是素的,跟素包子、素饺子的馅差不多),然后将叶子逢中对折,成轴对称装,再将叶子半缘粘住(因为生浆粑是有粘性的)这样浆粑角子就做成了。做好后,放在锅里烙,象烙油饼一样,约20分钟就可以出锅,剥开桐子树叶,黄亮亮、金灿灿、香喷喷的浆粑角子直让人流口水。

浆粑角子是由嫩玉米加工而成,嫩玉米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比起老玉米来,含糖量少,淀粉少,吃了不容易长胖,且有益于身体健康,好处多多。

图文根据网络整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