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紹怡介紹說,進入ICU後,患者與家人隔離,無人探視,那種孤獨和無助是難以感同身受的。到達荊州兩三天後,林紹怡他們便遇到了下雪天,他及時向後勤部門反映,請求發放防寒物資,使隊員們在救治患者的過程中沒有後顧之憂,沒有一人因受凍而身體不適。

編者按:4月29日上午,廣東醫科大學舉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美廣東醫人”先進事蹟報告會。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林紹怡受邀進行了援鄂工作分享。城網君對林紹怡也進行了專訪,瞭解一個平凡的逆行者的戰鬥經歷。

林紹怡在廣東醫科大學分享戰“疫”經歷。

出征前,他義無反顧,但面對未知也有緊張甚至恐懼,

他說:“其實並不是怕死,但真的怕自己回不來”;

第一場戰鬥中,他初識病魔,診治輕症患者讓他有了過渡期,

他說:“看到蹦蹦跳跳的患者,反而不緊張了,但作爲隊長我不能有一絲放鬆”;

第二場戰鬥裏,他如履薄冰,在危重患者的接觸中面臨生與死;

他說:“親眼看到病魔的威力,但我們更有鬥志和力量”。

他就是佛山市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隊長,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大學副教授林紹怡,一個平凡的逆行者。

出征

“我是黨員,是醫生,還是‘湖北的女婿’”

當大家還沉浸在春節家人團聚的喜悅時,新冠肺炎肆虐橫行。林紹怡立即從海南趕回龍江參加醫院的備戰工作,並率先向醫院黨委遞交了請戰書。

從遞交請戰書到真正出徵時隔16天,期間有幾次欲出發又取消,這樣的小波折也讓林紹怡產生了不少焦慮感。不過,他都及時調整,時刻準備着出發。他說,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來臨時,他必須要像個戰士一樣,只要一聲令下,就要能隨時上戰場。

“我是黨員幹部,當國家發生危難,當然要第一時間勇敢地站出來,絕不能當縮頭烏龜。另外,我是一名醫生,這是天職。而我還是呼吸內科醫生,對抗過‘非典’、禽流感、甲流等,在重症管理、呼吸支持以及全身臟器功能管理方面有一定經驗,必須衝在前面。”林紹怡堅定地說。

不僅如此,對於湖北,林紹怡其實也有別樣的感情。他的太太就是一名湖北人,他自稱是一名“湖北的女婿”,“我的太太也是一名醫護人員,特別支持我去。”

回想起正式出發時的心情,林紹怡是這樣說的:“不怕是假的,其實也並不是怕死,但真的怕自己回不來,因爲上有老,下有小,心裏有太多牽掛。”

走之前,林紹怡把銀行卡都留在了家裏,寫下了密碼,他也和妻子約定,不能把此事告知已70多歲的老孃,避免她擔心,“去之後如果母親問起就說我在工作不在家,即使視頻聊天我也不會讓她看出我在外地的。”林紹怡與妻子擁抱告別後正式出征。

第一場戰鬥

“我是隊長得確保隊伍戰鬥力”

2月11日,林紹怡懷着複雜的心情踏上了去往荊州的路。他說,“這是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任務,自己又是佛山市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和隊長,身上的膽子不輕。”

戰役打響的第一站,林紹怡帶領的醫療隊進駐湖北荊州區中醫院。短短的5天,他所帶領的醫療隊與當地醫療力量共同負責192張牀位的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疑似患者收治工作。在中醫院,看到蹦蹦跳跳的輕型患者,緊張感和焦慮感緩解了很多,但依然不能放鬆。

林紹怡所帶領的醫療隊共有10名隊員,來自佛山市8家不同的醫院。如何使70多名互不相識的隊員快速磨合,是作爲隊長的林紹怡首先要做的事情。隨後,他帶領隊員們迅速熟悉了周圍環境,參加相關業務培訓,尤其是CT診斷要點。

而“確保零感染,把隊員們安全帶回”是林紹怡最重的擔子之一。爲此,林紹怡嚴格監督隊員進行防護服的穿戴訓練,只有相關操作達標後才能讓大家進入隔離病區。

生活方面,林紹怡也被同事們成爲“暖男”,對同事的關心也是細緻入微,例如詢問同事覺得飯菜辣不辣,合不合口,考慮到廣東隊員們不能喫辣,他及時向廚房反映,確保大家喫得好,有充足的戰鬥力。

到達荊州兩三天後,林紹怡他們便遇到了下雪天,他及時向後勤部門反映,請求發放防寒物資,使隊員們在救治患者的過程中沒有後顧之憂,沒有一人因受凍而身體不適。“在疫區最怕的就是有了感冒症狀,擔心被感染,也還要被檢測、隔離,減弱戰鬥力。”林紹怡說。

雖然荊州中醫院收治的多是輕症患者,但是林紹怡出於對病魔的認知,他發現醫院的應對設施相對不足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沒有呼吸機和監護儀等。林紹怡第一時間與醫院溝通,醫院也立即與廣東省援助荊州醫療隊前方指揮部溝通,最終獲得了指揮部送來的呼吸機和監護儀,爲患者的救治提供了保障。

林紹怡救治病人。

第二場戰鬥 “無懼生死戰至虛脫,用溫暖讓患者更有信心”

進入第二場戰鬥非常突然,據林紹怡說,上級通知他們要轉移戰場時基本上是立即就要出發。一聲令下後,林紹怡帶隊到達了荊州中心醫院。

不同於荊州中醫院內多是輕症患者,荊州中心醫院裏多是重症、危重症患者。一進入荊州中心醫院,林紹怡便真正感受到了新冠肺炎的可怕。“病人的確是很痛苦的,尤其是有的惡化非常快,可以說真的是死亡氣息撲面而來,就像進入了一場生死戰的現場。”林紹怡說。

“在中心醫院的日子裏,大家都遇到來自工作、心理和身體的多重挑戰。那個讓人望而卻步的ICU,哪怕是經歷再多監護室的洗禮也會讓人感到害怕,在踏進‘生死之門’那一刻,突然感到如釋重負,肩膀上的責任也多了一半。爲了避免感染,必須穿着厚重的防護服,講話輸出基本靠喊。每天在ICU至少呆6小時以上。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往往在工作結束後就出現虛脫、腿軟等狀況。”林紹怡說,在第二場戰鬥裏,他們可以說是時刻與死神在戰鬥,假如遇到上呼吸機、插管的情況,對於醫護人員而言,感染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即使是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林紹怡作爲隊長也時時關心隊員們的心理變化、精神狀態及生活需求,每天工作結束後,還要回到酒店完成日常的工作總結、會診、新的業務學習、做報表等一系列工作。

據統計,在中心醫院ICU病房裏,林紹怡帶領隊伍累計參與救治患者183人,其中確診病例113例,其中重症患者47人,危重症患者19人,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達到36%。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與廣東醫療隊一起日夜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經過他們的精心治療,病區中90%以上的病人轉危爲安,順利出院,而整個隊伍也實現“零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疫期間,林紹怡帶領團隊除了用技術,用奮鬥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還用溫情溫暖了很多患者,讓患者們紛紛表達:“我很想看看你們的臉,記住你們”、“我想帶你去喫我們的美食”、“我想帶你們去古城牆看櫻花”、“我想帶你們去家裏坐一坐”……

林紹怡介紹說,進入ICU後,患者與家人隔離,無人探視,那種孤獨和無助是難以感同身受的。有的病人會出現譫妄、亂語症狀,有的病人思念家人,而我們醫護人員是病人唯一可以接觸到的人,是他們的親人。他們對醫護人員很依賴,在治療之餘我們會經常和他們聊聊家常,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鼓勵他們,激發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病人,經常想要喫一些好喫的,我們也是儘可能滿足他的想法。她聽說我們廣東煲湯很好喝,我們隊伍便煲了正宗的廣東湯給她。還有些病人希望與家人視頻電話,甚至看一看家裏的家禽是否安好,我就申請購置了6臺手機供患者與家人聯繫,也爲他們戰勝病魔增添了力量。”林紹怡說,這些戰鬥經歷,他肯定會終身難忘。(雷貞德、鄒建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