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黎氏家廟及民居

在順德有這麼一座黎氏家廟及民居,氣派奢華,絕不是一般的大戶人家所住的房子!祠堂建築形式獨特,民居建築佈局爲“三縱三橫”的空間格局,該建築羣爲廣東地區保存完整、建築形式較爲罕見的祠堂民居建築,歷史價值“槓槓滴”!

其中,這家廟還發生過許多風光有趣的歷史故事呢!今天小編帶大家來探廟一番,感受這承載着悠悠歷史的家廟!

該建築羣主人是黎兆棠(1827-1894年),黎兆棠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其人以愛國禦侮著稱於時。同治八年(1869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兩度入臺主政,大力整飭吏治,懲辦惡霸,使當時臺灣衰頹的局面爲之一振。同時嚴厲打擊法國不法商人的大規模走私行爲,堅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1882年,黎兆棠辭官回到昌教調養,同時建了祖屋和家廟祠堂。

內置“九十九道門”,氣勢恢宏

當年,黎兆棠辭官歸故里,在昌教村興建了一座規模較大的建築羣供自己居住,村民們都稱其爲“大宅門”。由於建築擁有多個房間,而被後人形象地稱爲“九十九道門”,盡顯當時黎氏族人的氣派。至今,建築已超過140年高齡,目前已被列入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黎氏大宗祠門前,一個“裕慶生暉”的牌坊矗立在祠堂門前的廣場上,牌坊兩邊各有一個“華表式”的雕龍畫鳳的石柱,廣場上豎立着30多個旗杆夾石,記錄着黎姓族人的榮耀,激勵着族人努力學習。

光緒帝特賜御書亭,當如“免死金亭”

據史料記載,黎兆棠辭官歸家時,光緒皇帝賜匾“御書亭”,所以黎氏家廟內建有一個“御書亭”。當時光緒皇帝也是爲了讓黎兆棠安度晚年,護他周全,就建個此亭。如果黎兆棠犯了罪,或遭人暗害、得罪官府,只要他跑到御書亭裏,除了皇帝誰也不能抓他。因此,有人形容御書亭爲“保命亭”。

該亭也開創了我國建築史上祠堂家廟內建亭的先河,至今國內尚未發現第二例,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可見一斑。

不妨走進杏壇黎氏家廟,感受歷史沉澱下來的古廟和民居,摸着這一磚一瓦感受這裏曾發生過的故事......

來源:中華黎氏、圖片/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梅佛田”、順德城市網綜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