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唐代軍事幕僚王真就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未嘗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電影《英雄》裏,秦王嬴政從殘劍書法“劍”字中領悟到道理說。

歡迎小朋友們查看燁霖談歷史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電影《英雄》很多人看過,就算沒看過也聽過。
對於這部美國《時代週刊》花了兩個版面介紹的,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和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電影,也很多人罵是爛片。對於這種兩極分化的評價,洋芋不是影評家,所以不站隊。
單純說故事,電影發生在戰國末期,趙國遺民無名(李凱傑飾)通過對趙國三大刺客長空(甄子丹飾)、飛雪(張曼玉飾)、殘劍(梁朝偉飾)的謀劃,來達到刺秦的目的。通過這一片段,反映了當時七雄並起的混亂局面。
之所以提到《英雄》,是因爲它的某些情節,和今天要說的《道德經》中的“物壯則老”的思想核心,比較契合。
我們先來簡單過一遍“物壯則老”的原文,文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打眼一看,通篇都是“兵”“師”“軍”“伐”之類的字眼。從這一點來看,這應該是一篇軍事類的作品。這種說法也有不少人支持?
比如唐代軍事幕僚王真就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未嘗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也認爲《道德經》可以作爲談論的老師(言兵者師之);清末民初的學者章炳麟(章太炎)也認爲《道德經》概括了行軍打仗的要點,還說“老聃爲柱下史,多識故事,約《金版》、《六韜》之旨,著五千言,以爲後世陰謀者法”。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理由,但是也有不小的缺陷。
從事實上來說,《道德經》的八十一個章節中,直接論述兵事的攏共三章,提到兵事相關的也不到十章,這個比例不算低,但是這對一本軍事專著來說比例是不是太低了一點呢?
但如果要說《道德經》和軍事沒有一點關係,其中和軍事相關的內容,又出現那麼多的頻次。這麼說又比較絕對了。
《道德經》是否是軍事專著,似乎不那麼正確。
事實上,我們不該忽略一個問題,老子生活在春秋時代。
那時候王室衰微,諸侯之間相互征伐,戰事非常頻繁,所以對見慣戰爭的老子來說,無意中就會用戰爭來舉例子。這就像老饕說話時會不自覺地用上美食做比,醫生則會用上種種病症藥方舉例。
所以這不是一本軍事書籍,是一本有很多軍事比喻的哲學書。老子從戰爭的各種現象,發現了問題,並把這些問題歸納總結,得出規律。然後又把這種戰爭表現出來的規律昇華到一般事物上(物壯則老)。
“物壯則老”這一章講的雖然是“物壯則老”的規律。但是時時無不流露出濃烈的反戰情緒。
是部隊所處,一片荒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也好;還是軍隊過處,寸草不生(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也好,無不流露出強烈的反戰情緒。
這也很好理解,身處亂世的老子,看多了戰爭對人民的摧殘,所以厭惡戰爭這理解。
電影《英雄》裏,秦王嬴政從殘劍書法“劍”字中領悟到道理說;“而劍法的最高境界 則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 是以大胸懷 包容一切 那便是不殺 便是和平”。從電影裏的領悟上來說,秦王嬴政領悟到了反戰。
但是爲了結束戰亂,統一文化(劇裏說“劍”一個字就有十九種寫
法),拋棄軍隊拋棄殺戮又是不行的。所以爲了鞏固秦法的威嚴,秦王殺了無名。
《道德經》雖然反戰,但是又提出了打勝仗了以後不要自滿、自傲、自我嬌縱(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因爲有了打勝仗結果是不得已的(果而不得已),要“不以兵行天下”。
無名用劍柄刺一下秦王,也是爲了加重秦法的威嚴,爲了能讓秦王早日一統天下,百姓少受一天苦。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