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好看,塔川秋色,木坑竹海,觀山水人文之美;

黟縣好聽,徽州民歌,西遞音樂節,傳悅耳動聽之音;

黟縣好喫,漁亭糕,臘八豆腐,泗溪三寶,留生津馨香之味;

黟縣好玩,屏山全地形車,宏村滑翔動力傘,石林管式滑道,享運動休閒之樂……

近年來,黟縣不斷挖掘市場潛力,在古村落觀光旅遊的基礎上,積極培育高端度假、休閒體驗、戶外運動、文化演藝、攝影寫生等特色新業態,實現“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的拓展。新業態的不斷豐富正在讓黟縣旅遊呈現前所未有的活力。

新、奇、特滿足“輕奢”需求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然而,帶有詩意的旅遊目的地不僅在遠方,黟縣宏村滑翔傘、西遞音樂節、協裏房車營地、秀裏影視村的定製遊等也能滿足遊客的“輕奢”需求。

在宏村,遊客可以翱翔在風景秀麗的宏村塔川景區上空,俯瞰鱗次櫛比的徽派民居,欣賞水天一色的絕美湖景,體驗滑翔傘極限運動魅力。

在西遞,建立世界鄉村音樂民謠基地,邀請世界各地鄉村音樂歌手來黟創作、巡演,同時培養基地駐唱歌手,爲底蘊深厚的徽文化注入鮮活的音符。

在秀裏,遊客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給旅遊來一個“私人定製”。在青山綠水中,小住三五天,喜歡戶外運動的,選擇騎行、徒步或露營;喜歡徽文化的,可以聽聽徽學專家的授課,學學竹篾製作……

近年來,黟縣不斷開拓新項目,推行“旅遊+體育”發展運動休閒產業,擴大國際山地車公開賽、徒步露營大會等賽事活動影響力,發展自由滑草、熱氣球觀光、動力傘等運動休閒項目,開發古道徒步、戶外拓展、賽事訓練等體旅產品。推行“旅遊+攝影”搭建傳播新平臺,優化“兩江源”徒步攝影系統線路,推行“旅遊+寫生”延伸藝術經濟產業鏈,運營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寫生基地,建設灰狗營藝術旗艦基地。

古城漫居小鎮、沙灘娛樂足球、玻璃棧橋、花花世界、西遞野宿部落、茶坦特色民宿、全地形車、航天主題樂園等項目有的已開業,有的正在建設和謀劃中。

目前,2018年西遞音樂節開場在即,屆時吳吞、房東的貓、周雲蓬、丟火車、餘秀華、鍾立風等歌手詩人將齊聚西遞,和廣大民謠愛好者一起完成山水間的彈唱……

從鄉村旅遊到鄉村生活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田園夢,從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到王維的“桃花源里人家”,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世外桃源的渴望。而黟縣以高品質的返璞歸真、田園牧歌爲特色,變鄉村旅遊爲鄉村生活,成爲城裏人圓夢的地方。

門外,草地、稻田、小河,一把大大的遮陽傘下幾把座椅,一塊厚厚的原木就是茶几;室內,老式榨油機橫亙中央,在風琴、電扇、收音機等各類舊物件的襯托下,咖啡館、酒吧、書吧、茶館沒有隔閡又過渡得順理成章。

上述場景出現在黟縣碧山村的豬欄酒吧,這是一對外地詩人夫婦獻給遊人的民宿作品。“假如客居豬欄,會有隱居山林的錯覺,就像可以讓時間慢下來、靜下來,遠離塵囂,每日除了喫飯、看書、喝茶、觀山、聽風、沐雨,似乎也沒什麼別的事情好做。在黟縣的豬欄酒吧,就要做一隻散漫在山野田園裏的豬,就那樣,慵懶悠閒的活着就行。”一位文藝的遊人如此說道。

而在秀裏影視村,可以喫上一桌地地道道的殺豬飯,做一回地地道道的徽州人。秀裏殺豬飯在舊祠堂百匾堂裏開席,桌是徽州的八仙桌,碗是徽州的藍邊大碗,菜是香噴噴的豬血湯、油而不膩的米粉蒸肉、口感正宗的紅燒大腸、老少咸宜的蘿蔔燒肉……宴席前的鳴炮、敲鑼、村長致辭、還有兩位壯年抬着上菜的風俗,都讓遊客分分鐘融入徽州過年的熱鬧氛圍中。

“現在很大一部分遊客到鄉村已不再是單純的旅遊,而是被鄉村的環境所吸引,在當地較長時間地生活和居住,探尋古老的民風民俗文化,追求和嚮往返璞歸真。”秀裏影視村有關負責人表示。

黟縣大力推行旅遊+鄉村建設田園綜合體,培育生態觀光、農事參與、民俗體驗業態,推動“田園變遊園、農房變客房、農產品變旅遊商品”,五里桃花、深沖茶園、木坑竹海等鄉村旅遊開發初顯成效;豬欄酒吧、塔川書院、驛境、御前侍衛等一批精品“黟縣風情民宿”已經成爲國際國內市場新寵。

在西遞,自在谷項目正在籌建中,竹林、茶山、農田、村莊、溫泉,四百多個縱橫交錯的天然小谷,一百棟自然生長的老房子,將在這裏構築一座世外桃源的理想國。

讓老房子“活”起來

在黟縣,像豬欄酒吧一樣,古色古香的風情民宿不在少數。民居“復活”變爲民宿,既是古民居保護的新探索,更是黟縣旅遊轉型升級的新業態。

“過去村民的老房子年久破敗,大多拆了重建,造成‘建設性破壞’,現在的老房子成了‘香餑餑’,有的做觀光,有的做民宿、酒吧,實現了古民居的活態保護利用。”黟縣遺產辦負責人告訴記者。

黟縣境內有3000餘幢明清古民居,其中保存較爲完整的古民居有1590幢。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建築羣3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6處、中國傳統村落31處、省級及以下文物保護單位88處。

目前,黟縣圍繞市委、市政府關於打造12種產業類、7種社會事業類新型業態,採取多種模式加強徽州古民居活化利用。主要有認領模式,如南京先鋒書店認領破敗的碧山村汪氏祠堂,投入750萬元打造文創產品新業態碧山書局;北京華生行公司認領倒塌的龍江村葉氏祠堂,投入3000萬元打造黃山古典傢俱博物館。認購模式,通過購買古民居進行打造,如豬欄酒吧系列、南屏“晴園”、龍江“驛境”、屏山“御前侍衛”、西遞“徽娘”等一批精品民宿客棧、文化酒店;承租模式,主要以私有古民居承租給外地客商爲主,例如各景區、古村落內的小型民宿客棧、酒吧茶吧等。託管模式,如宏村村內的南湖書院、樂敘堂、承志堂等託管給旅遊企業打造展示展陳類業態,吸引廣大遊客參觀。入股模式,主要以企業與村民之間參股入股形式參與到古民居活化利用,如北京大地元鄉、天津東果集團等企業對較爲集中成片的古民居活化利用。流轉模式,主要以集體組織成員之間的古民居交易流轉,打造農家樂、客棧、地方小喫等。受讓模式,以集體土地轉爲國有土地,掛牌交易和國有企業收儲兩種方式爲主,如黟縣古民居產權流轉試點完成的8幢古民居和國有企業徽黃集團收儲古民居打造“徽堂”等。黟縣古民居活化利用方式正趨於多樣化、參與對象更加多元化,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如今,在碧山書局、在南屏“晴園”,在南湖書院……曾經斑駁的老屋裏散發出勃勃生機,高高的馬頭牆迎來了屬於她的春天。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從一輪明月到繁星滿天。黟縣,正迎着“旅遊+”的朝陽,闊步前行。

本報全媒體走轉改小分隊在黟縣採訪。 祁俊/攝

記者手記:

全域旅遊 全景黟縣

從西遞到宏村,行走在西宏古道上,清澈的溪流繞山而過,一溪紅葉染得漫山色彩斑斕,粉牆黛瓦的農家小院,幾畦碧綠菜園更添一份詩意。行走途中偶遇西遞一位村民老胡,聽說我們來採訪,高興地放下剛從地裏採來的滿滿一籃子蘿蔔,拿出手機一張張給我們翻看他拍的美麗風景,指點我們的行程,熱情地邀請我們要常來走走。老村民對攝影的愛好和執着,溢於言表的自豪之情,令人感嘆。

多年來,從自發組織到公司經營,從品牌打造到全域旅遊,黟縣立足“中國畫裏鄉村”的特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與旅遊要素相結合,推進鄉村旅遊與攝影、影視、體育、休閒等融合發展,把“村莊變景區”,讓傳統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自然真實地融入美麗的自然景觀之中,成功打造了“世外桃源、畫裏鄉村”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出差異、出亮點、出賣點、出特色,在旅遊開發中,黟縣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強化環境整治,積極進行文化創意,讓每位遊客行走在“畫裏鄉村”,盡得空靈之氣與渾然朴茂之美,體驗回味濃郁而純正的田園文化氣息。寧靜古樸的山村,蓬勃興起的民宿,豐富多彩的業態,不僅讓當地羣衆直觀感受到旅遊發展帶來的變化,更讓山區羣衆實現了增收致富,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以旅遊爲主導的服務業已成爲黟縣縣域經濟增長的主引擎,2013—2017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090元增加到14082元,年均增長9.6%。

全域旅遊、全景黟縣。老胡的笑容和舉止是最好的詮釋。

本報全媒體走轉改採訪小分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