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法正视“存款耻辱”的人,不仅可能形成扭曲的金钱观,自我认知也可能会不断出现偏差,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多数人会对存款一事产生疑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对金钱的知识不足”——人们过度重视存款,也很可能只是缺乏对金融相关的知识,只能选择最朴实的方法,“存起来总是没错的。

原标题:你的存款,能否决定你在家中的地位

今年还剩一个多月,不知道各位这一年存下了多少存款呢?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这将关系到你在家里的地位。

“存款”现在已经不仅仅是银行卡里的数字,而成为了一种判断标准。所以无论对存款太注重的人的人,还是习惯于用存款来评价他人的人,都存在“存款耻辱”。

从心理学来看,“存款耻辱”属于一种典型的“自我认知不健康”。存款的多少,被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形成“存款少=社会地位低=失败”的不健康认识。

无法正视“存款耻辱”的人,不仅可能形成扭曲的金钱观,自我认知也可能会不断出现偏差,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爱问别人存款的人,往往没太大成就

习惯于用存款来衡量成败的人,多数都有两个共同特点。

第一,习惯于追求眼前利益。追求眼前利益的方法,一种是存钱,一种则盼望快速致富。观察身边人你也许会发现,想存钱和希望快速致富的人,往往也是同一群人。

此外,他们很可能喜欢打游戏,因为游戏就是一种能给玩家“即时反馈”的典型。

第二,不擅长承受压力。实验证明,人感受到的压力会影响经济决策。处于长期压力中的人,比其他人表现出更明显的风险厌恶,在70%的情况下,都选择规避风险的决策方式,更有可能选择一个“确定的较低收益”的投资方式。

往是那些自我认知明确、负面情绪较少、本身压力水平较低的人,有能力也有意愿承担风险、迎接挑战,并最终取得不错的成绩。

存款也许并未消失

也许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并非没有存款,而是存款以另一种形式留存在你身边。

也许你曾为自己拥有足以买一辆车的存款而幸福,但当你买下一辆车后,你就会很快把车看成是一种必需品,当初那笔存款给你带来的幸福感也会消散。

虽然方式不同,但在这些行为中,不同人获得的满足感和快感是和“存款”一致的。

存款无对错

事实上,关于“是否要存款”的问题,并没有真正的对错。我们所分析的,只是过度重视存款,将存款内化成为人生标准的一种异常行为。

多数人会对存款一事产生疑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对金钱的知识不足”——人们过度重视存款,也很可能只是缺乏对金融相关的知识,只能选择最朴实的方法,“存起来总是没错的。”

说到底,我们才是自己金钱的主人。只有对财务问题有足够的自信,能够了解它、计划它、安排它,才能更加坦然的面对一切涉及金钱的问题,“存款”问题也自然不再会让你疑惑。

与其羡慕那些早早把存款买了房的人,不如从现在开始学会投资理财,积累财富,实现财富自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