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人就开始说了:你看,这个人就是保持平常心,不计较得失,不去和同事争利益。但是你要和一切人去争吗。

01 如何向教你“平常心”的前辈们偷师?

人人都认为,书是宝藏,人们的思想和经验的精华都在书中。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身边每一个人都看成一本书,他们身上也藏着无尽的宝藏。我喜欢一句话:“行正为师,学高为范”,懂得向前辈和高人偷师的人往往能走得更快更远。在我看来金庸笔下的郭靖郭大侠是最会偷师的人。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的聪明人往往都有一招“笨”功夫,那就是虚心向高手学习的那股韧劲。这股劲头总能让那些并不那么完美或者有着太多缺点的前辈们心甘情愿的掏出他们的干货绝学倾囊相授。

在我们出入职场的时候,往往你不懂的事情远比懂的要多,而我们和人打交道比和书打交道的频率要高太多,而且更直接有效。所以,最快的学习方式就是向那些在这方面更有知识、更有经验的前辈提问。当然,提问也是有技巧的,也就是说,你要学会问出高级的、恰到好处的问题。这样的话,但凡你所在的公司或工作环境不至于太差,你总能从周围的资深人士身上学到很多,比如你的老板、领导、同事或者客户。看他们的做法和习惯,学他们思维和心态,总能帮你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和认知水平。

那么如何才能向那些教你“平常心”的前辈们偷到师呢?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要的是,我们要解决几个认知问题。

我有一个老同事,刚入公司的时候,老板还挺重视他,给了他一个比较不错的位置。可是他有一个毛病,就是只扫自家门前雪,只干他自己所认为的岗位职责里应该干的事。对他来说,多干一点好像就会死人。可以想象,老板自然是越来越不待见他。结果几年下来,公司从几十号人,发展到几百号人,他的职位是越做越低,上面的领导也是越来越多。连他自己招的下属后来都成了他的领导。大家肯定会觉得这样的人也是奇葩,居然没走。

实际上,像他这样把自己的岗位边界看得很窄的人,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大有人在,不同的是,有的人最后选择了离开,有的人选择继续耗费生命。“我就是我的岗位”的心态,本质上是一种思维上的自我设限。多做一点不会死,何况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工作岗位划分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达成组织目标,我们不是为岗位职责服务的,你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认识到这一点,你的岗位边界,自然就宽了,你以为不是你的事,很多时候也就可以是你关心的事了。要知道,要想学到的多,就要学会考虑的多,考虑得多了自然也就干得多,前辈们给你的机会也就多了嘛。

所以聪明的人进入到一个工作角色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用一个更高、更宽的维度来定义自己的角色边界,切莫陷入“我就是我的岗位”的思维陷阱。

我的一位老同学和我聊他的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感慨万千。他说他特别喜欢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但是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不到三个月没过试用期就被辞退了。现在想来一直耿耿于怀。他说,他是这样和我讲述他的这个经历的:一进公司,自己闷头干事,因为他认为自己性格比较内向,所以不怎么和老同事交流。当时再他之后,又来了一个同事。于是,他两就经常在一起吃饭,再过了一个月,这个后来的同事也不怎么和他吃饭了,他就和后面的后面新来的同事经常一起吃饭。再到后面他就走了。

这个故事大家一听,一定都觉得好笑,这不就是傻吗?实际上,我这位老同学的心态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非常普遍。大家习惯于躲老板,躲前辈。这个内在心理动机的根源在于:人都习惯性的把自己放在一个舒适区里,于是选择“躲”。老板要找我肯定没什么好事,万一被挑到什么不好的毛病,那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影响前程?前辈懂得比我们多,和他们交流真的好有压力感。为了自我安慰,不自然之间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看上去合理的理由:老板和前辈们都太忙,不好意思打扰他们。

这些情况下,我们的“躲”,躲过的不是麻烦,躲过的是资源,当老板和前辈的时间就是资源。当他们愿意在我们身上花时间的时候,恰恰说明了我们和我们在做的事情的价值。他们既然是职场老鸟,自然懂得筛选,要不要花时间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做的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展现自己的价值、去抢这个资源就好。在压力面前每个人都是不舒适的,尤其是在老板和高手面前,我也一样。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本质上就选择了这份挑战,逆水行走不进则退。你以为的舒适区其实是一个坑,不舒服的事情才是成长的机会所在。没办法,成功是反人性的,成长本身就是疼痛的嘛。

很多前辈会教我们用平常心看待一切。那么平常心是什么?是遭到周围人误解时,保持平心静气,不与人争吵?是被人百般刁难时还忍不发声?其实都不是。

现在的职场上啊,有很多混日子的老人信奉所谓的老庄哲学,他们以为我们人在职场,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争强好胜的人往往过得不快乐,平常一些就需要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更不用说遇到委屈的时候,那更是要大度,保持一颗“不争心”。

我想说的是,忘了他们的鬼话吧。郭德纲曾经表示:“我挺厌恶那种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大度的人,这种人你要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的时候他会连累到你!”

听到这句话,大家一定觉得特别解气,毕竟话糙理不糙嘛。

具体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主要有三种老人经常劝你不要去争。

第一种是他们本身就是该利益相关者,怕你去争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

就像我们都听过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狐狸是真的因为没吃到葡萄所以说葡萄酸吗?有没有可能是狐狸吃了那个葡萄觉得很甜,他故意说葡萄是酸的,让你不去争着跟他抢葡萄呢?

第二种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是想做和事佬。

他们不明事,他们根本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只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希望你把情绪放下,让这件事情尽快消失。

第三种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平常心,更不知道争与不争的区别。

他们主张不争,其实他们是不明白人生的精彩是在何处。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富翁到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渔夫说:你累死累活最后的结果,不就是可以做到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吗?我什么都不用做就享受着和你相同的待遇,我和你之间,没有区别。

富翁笑着说:我和你表面上看起来一样,但是我现在随时可以租一辆游艇,游艇上开一个party,把那些社会名媛全部邀请过来。然后我不想到海边玩了又可以随时飞到塞舌尔群岛或者其他地方去。可你却没得选,只能一直呆在海边。这就是区别。

你看,富翁不仅钱比渔翁多,见识也比渔翁多不少,所以,你要警惕并远离让你保持平常心、不去争的老人。聪明人的平常心是:把在疼痛和压力中争得更好的自己当做平常之事。

有位朋友跟我讲了一个他之前的经历。公司之前来了一个新员工,看起来土里土气的,话也不多,但干活很实在,工作都能很好的完成,同事们经常把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活也交给他,他也不拒绝。久而久之,大家都在一起说他傻,从不懂得为自己争取利益。

领导看他勤快好用,也叫他帮忙做很多事情,他也不介意。经常为了别人的工作加班到深夜。后来领导要开分公司,领导直接提拔了那位新员工。老员工们纷纷表示不服。但是老板给他们的答案是他不怕吃亏,公司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有的人就开始说了:你看,这个人就是保持平常心,不计较得失,不去和同事争利益。所以才得到晋升。我们就是要这样才能获得进步。

真是胡扯。这个员工是真的傻得不懂争取吗?不,他不是傻。他是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平常心,他知道自己多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的将来铺路,短期内会比别人辛苦,但是长期来看,对他自己只会有好处。这其实就是一种聪明人的争法。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界的本质本身就是竞争。

有的人不断自我精进,从来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他们知道争和不争的区别。所谓的“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其实是一种自我催眠。猩猩和人类的基因仅仅相差1%,可就是这1%的区别决定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瓦特没有发明蒸汽机,只是改良了蒸汽机,可就是这改良后的蒸汽机对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功不可没。

正是这些差之毫厘的事情,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天壤之别。如果我们放松了自己,不去争这毫厘的事情,我们永远到不了我们真正想要的状态。

但是你要和一切人去争吗?武昌火车站旁的砍人事件,实际上就是一个炸酱面馆老板与客人因为一块钱发生口角发生的惨烈事件。我们可不是要大家去跟别人争这些无聊的小事。

那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争?

日本的小野二郎被誉为“寿司之神”声名远扬。老人一直到70岁心脏病发作之前,都亲自骑自行车去市场进货;为了使章鱼口感柔软,不像其他饭店里吃起来似橡胶,给章鱼按摩至少40分钟;为了让米饭在等同于人体温度时弹性正好,用蒲扇给米饭扇风降温...

小野二郎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我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会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有人知道巅峰在哪里。”

正是他不断超越自己、死磕自己的精神。才让他获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赢得了自己人生的精彩。你看,他们不是和别人去争,而是在和自己争。

在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路上,有的人把所有的同行者视为敌人,只要触及到了自己的利益,就一戳就跳,不争赢不罢休。甚至有时不惜伤害到别人,浑身散发着一种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气息。

而小野二郎们不是这样,他们的对手就是他们自己。他们的平常心是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事业,不断地死磕自己,自己跟自己讨进步。他们争的是方寸之间,在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无形中甩开了众多对手,最后见到了天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我们不要总是把目光聚焦到他人身上,亦步亦趋亦或是步步紧逼对手,而是力争应该把目光聚焦到我们自己身上。自己和自己争,看看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没有进步。

好了,希望大家都能不放弃向优秀的前辈学习,勇于争得每一天的进步,平常心看待疼痛与压力,能不断挑战自己的职业边界,早日实现自己人生的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