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結合評彈的形式對“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的解讀,已經是疫情以來的第四場直播。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閉幕之際,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展廳內舉行了一場評彈演出直播,上海評彈團的演員將劉海粟的詩詞譜上曲調。

“昔我師黃山,今作黃山友。黃山磅礴三千里,九度登臨值重九。”1982年9月劉海粟寫下了這首的《黃山頌》今天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展廳內以吳音彈詞的方式唱出。輕清柔緩、弦琶琮錚。

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閉幕之際,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展廳內舉行了一場評彈演出直播,上海評彈團的演員將劉海粟的詩詞譜上曲調。緣何以這種方式閉展?

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阮竣對澎湃新聞說:“劉海粟先生是江蘇人,評彈也是江蘇非常有代表的一種戲曲的形式。以評彈唱出海老的黃山詩詞,並賞析展廳中的作品,既是跨界,也是在回覆過去詩畫唱和的傳統。但不同的是如今是‘線上’直播,觀衆無法親赴現場,雖有無奈,但也是一種嘗試。”

美術館評彈演繹“十上黃山絕頂人”,跨界中的觀畫體驗

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陸錦花在美術館彈唱《黃山頌》

據悉,“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入選了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1918年至1988年的70年間,劉海粟十上黃山,並以 “昔日黃山是我師,今日我是黃山友”概括對於黃山情感的變化。2019年3月展覽開幕,當時恰逢劉海粟首次登上黃山101年,展覽以藝術作品、文獻等多種形式呈現對劉海粟“十上黃山”研究之一隅,同時也可看到劉海粟廣泛的交友和融會中西的氣度。展覽展出的13個月共接待觀衆40餘萬人次。

在展覽閉幕之日,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與上海評彈團跨界合作,從劉海粟詩詞中選出了三首,譜調成曲,將畫境、詩境又有彈唱。

以曲唱畫,是跨界合作,也是文人傳統

“昔我師黃山,今作黃山友。黃山磅礴三千里,九度登臨值重九。”1982年9月劉海粟在寫下了這首的《黃山頌》在展廳內以吳音彈詞的方式唱出。輕清柔緩、弦琶琮錚。這一年劉海粟“九上黃山”,作畫近兩個月。

“萬頃碧嶂波濤連,千仞紫宵龍蛇走。松石海泉成四絕,湖溪潭瀑嘆無偶。”黃山的險峻,柔於委婉的評彈中,劉海粟《散花塢雲海奇觀》 、《雷瀑奔騰圖》的畫境在詩境中重現。

美術館評彈演繹“十上黃山絕頂人”,跨界中的觀畫體驗

劉海粟 《散花塢雲海奇觀》 1982年 布面油畫 劉海粟美術館藏

雖然劉海粟歐洲兩次,其藝術思想也中西互通,但一旦畫起中國畫來,“詩書畫印”一套俱全。劉海粟曾說:“我不是詩人,也不是詞家;不會吟詩,不懂填詞,但我愛好詩詞,喜歡學習。詩書畫都要學,一定要會書法,一定要懂得詩。”

美術館評彈演繹“十上黃山絕頂人”,跨界中的觀畫體驗

劉海粟 《雷瀑奔騰圖》1982年 紙本墨筆 劉海粟美術館藏

在1982年畫於黃山白鵝嶺的《雷瀑奔騰圖》上,劉海粟自題《減字木蘭花·九上黃山》詞一首:“蒼松掛壁,輝映翁顏八十七。雷瀑奔騰,迓我黃山九度登。髡殘道濟,尚友千秋誰比擬。笑問浮邱,道是人間第一流。” 由詞可知,劉海粟是藉此作品遙思石濤畫風,同時也對前人致以敬意。這一年“似米非米”的雲法也在油畫中的純熟運用。

除了雲海奇觀,松樹也是黃山的標誌之一,展覽中有一件1935年劉海粟第三次登黃山所繪的《古松圖》,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劉海粟關於黃山作品。題跋上,劉海粟記錄下了1935年11月,遊黃山時在文殊院遇雨,加衣、烤火依舊不能寐,便以“不堪書畫之紙筆”寫生院前奇古松樹中的一棵。畫面左下有蔡元培的題跋,讚美劉海粟畫黃山松的筆力。

上海評彈團演員周彬彈唱的《長松歌》寫於1970年前後,“十天畫一水,五天畫一石。天天覆天天,水滿石成迭。……回顧長松蟠如故,未嘗一躍化龍去。松兮龍兮不求解,寫來但得雲中趣。”

美術館評彈演繹“十上黃山絕頂人”,跨界中的觀畫體驗

上海評彈團演員周彬彈唱《長松歌》

寫《長松歌》的那年,劉海粟並沒有上黃山,其實從1954年第六次上黃山至1980年劉海粟再上黃山,時隔26年。期間他經歷了兩次中風。但只要手能動彈,劉海粟就沒有放下畫筆。他埋頭作畫、寫字,苦練基本功,並且思考如何在藝術上闖出新路。憑着六上黃山所積累的素材,劉海粟憶寫黃山,在經過《黃山圖》(1964年)、《黃山雲海奇觀》(1966年)、到1976年繪就《黃海一線天奇觀》時,劉海粟的潑墨潑彩技法愈趨純熟。

美術館評彈演繹“十上黃山絕頂人”,跨界中的觀畫體驗

劉海粟 《黃海一線天奇觀》 1976年 紙本設色 劉海粟美術館藏

這些積累也在1980年代化爲了創作的多樣手法,1980、1981、1982、1988年劉海粟四次登臨黃山,對景揮毫、元氣充沛。1988年7月,93歲的劉海粟“十上黃山”,臨行前賦詩一首:“年方九三何嘗老,劫歷三千亦自豪。賈勇絕頂今十上,黃山白髮看爭高”。同年9月, “劉海粟十上黃山畫展” 在上海美術館開幕, 觀者如雲。評彈團演員徐一峯則通過一唱一詩的形式,回顧了劉海粟與黃山的不解之緣。

美術館評彈演繹“十上黃山絕頂人”,跨界中的觀畫體驗

徐一峯朗誦《劉海粟九上黃山題七言律詩一首》

除了評彈團演員的彈唱外,劉海粟美術館的典藏部工作人員,也在演員的演出間隙,對展覽作品和劉海粟“十上黃山”的風格變化做了解讀:“劉海粟筆下黃山是寫景也是寫情,這既是他對西方後印象派表現主義風格的借鑑融合,也是他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歌頌。”

在上海評彈團黨支部副書記、副團長趙倩倩看來,“劉海粟先生在戲曲界有很多朋友,他們在藝術上也有很多的交流和切磋。而戲曲和中國傳統書畫是相通的。由此評彈團和美術館開始尋找合適的內容,‘十上黃山’就進入了視野。在進一步尋找素材的過程中,發現海老留下很多黃山相關的詩詞,我們從中選擇了幾首,做了藝術加工。結合工作人員的講解,帶給公衆立體的觀展體驗。”

線上展覽、直播只是開始,未來線上模式將有新嘗試

當下,美術館直播幾乎代替了因爲疫情而無法開展的線下公共教育。此次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結合評彈的形式對“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的解讀,已經是疫情以來的第四場直播。

此前阮竣從藝術教育的角度解讀目前正在1樓展廳舉行的“劉海粟歐遊九十週年紀念展”。此後,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馬琳,從1930年代劉海粟在歐洲策劃“中國現代美術展覽會”的策展流程、“劉海粟與傅雷”交往兩個角度解讀“歐遊展”;並與建投書局合作,從《歐遊隨筆》等書籍入手,還原當時劉海粟的生活狀態。“歐遊展”在未來還將以短視頻小故事方式推出,從劉海粟與馬蒂斯的交往、西方語境的色彩關係等角度分別解讀。

“疫情狀態下,爲美術館留出了總結回顧、重新梳理的時間。展覽和公教活動放緩,也讓我們在對自己提出了‘內容做深、推廣更廣’的要求。作爲多樣化的形式之一,‘線上’就成爲了一種嘗試手段,‘線上’的優點是傳播面寬、比較符合年輕人快速抓取信息的習慣。”阮竣對澎湃新聞說,“但如果只是將傳統意義上的展覽以VR全景等方式在線上展示,依舊沒有跳出傳統的模式。”

雖然在線下展廳,請策展人、專家現場導覽和講解是一個常規的方式。但美術館的“線上”模式,如何避免冗長的介紹,如何與線下展覽有所區隔和延續,又如何在未來吸引更廣泛的觀衆走入展覽現場,並在疫情之後繼續推行?這些問題也一再被提出。

目前劉海粟美術館也在探索將“線上”模式放到“B站”、抖音等更大的平臺上,但並非只是直播的形式。在正在製作的“線上項目”將打破通常意義上的導覽的方式,而是以3至5分鐘小視頻的方式,針對一個知識點、或一件作品進行解讀。雖然呈現時間僅有幾分鐘,但其背後會是一個個策劃,有腳本、有編輯。比如,評彈演繹“十上黃山”直播大約有40分鐘,但未來會有10分鐘內的剪輯版本放到線上平臺。

“雖然有些平臺會被認爲和所謂的正統的學術內容是兩個維度,但習慣消費直播網站的羣體,更多的是年輕人,他們其實是未來美術館的目標羣體羣。如果美術館不主動走出去,總是專注在學術層面,也許路會越走越窄,這部分年輕人也很難和美術館走到一起。如果美術館能換位思考。推出一些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從無意間看到,到主動關注,就是藝術普及化的進步。”阮竣說。

據悉,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劉海粟美術館將展出一件重要館藏——明代文徵明的《五瑞圖》,針對一件作品,劉海粟美術館將配合作品邀請不同的專家從明朝文人生活等多個角度進行解讀,這種解讀不是純粹說教,而是講述式的。

美術館評彈演繹“十上黃山絕頂人”,跨界中的觀畫體驗

劉海粟美術館的典藏部工作人員在直播中解讀作品

因爲疫情,“線上”成爲了美術館重要的觀看方式之一,公衆呆在家中,享用着便捷的大衆媒體,無論是網頁版“展廳”,還是風格各異的線上直播嘗試,網絡這塊大陸就像被重新發現了一次,在近兩個月的時間內湧入了大量“新移民”。

但是網絡會否成爲未來美術館的“主場”?當下數字技術和萬維網爲美術館創造了與公衆聯繫的新渠道,或者說開闢了博物館與民衆個人直接聯繫的新空間後,線上空間在未來將如何拓展?線下項目和線上版本的優勢如何體現?這些疑問尚需以實踐不斷論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