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以後,城中幼叟傷病不計其數。好不容易想爺們一把的李煜最終還是迴歸了懦弱,有點不敢死,投降宋軍。書中引言“肉袒降於軍門”意思是和羣臣家眷一干南唐骨幹赤裸着上身出城投降。

從這時候起,一個偉大的詞人李煜真正誕生了。

後主李煜的絕命詞,一字一珠的血淚之歌

所有人都感慨,李煜真的是生錯了地方,如果他只是一位王侯貴胄,或者富家子弟,依他的品行,舞文弄墨,滿懷詩書,也許能成爲一個不錯的詞人,而且能愉快的安度一生。其實歷史就是這樣,如果沒有家仇國恨,溫文儒雅,多愁善感,待人寬厚,不思大志的李煜雖胸有鬥墨,書讀五車,但他絕對無法寫出這些令人深思的詞,也許就無法被歷史銘記和被衆多人喜歡了。

可以這麼說,李煜開創了“詞”代的來臨,使詞能登上大雅之堂,無愧於後世封其“千古詞帝”的稱號。正是因爲李煜的影響,之後的詞才能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趙匡胤爲了安撫民心,沒有殺李煜,還給他封了一個違命侯的虛職,養了起來。

假如趙匡胤沒有死,假如李煜不愁眉苦臉地整天鬱鬱寡歡思念亡國,可能苟且偷生的日子,也就勉強捱過去了。可是歷史不會這樣往前走,原因很簡單,亡國君主,不裝瘋賣傻,還想肆無忌憚的吟唱亡國恨,只有一條路可走——死亡!不是自殺,就是被敵人用各式各樣的軟刀子幹掉。

後主李煜的絕命詞,一字一珠的血淚之歌

李煜最終因爲一首詞,使自己喪了命。

978年的七夕,正好是李煜42歲生日,兩口子無限淒涼地守在一起。沒有客人,更沒有宴會,壽星佬兒便提筆填詞。人在最倒黴的時候,往往充滿奇妙的詩意。正應了後人那句評價:“國家不幸詩家幸。”李煜的詩情才思,先寫了一首小令:“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當初的日子越美好,眼下的處境就越糟糕。

接着,又寫了那首傳世之作——《虞美人》,這也是他今生的絕筆之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後主李煜的絕命詞,一字一珠的血淚之歌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爲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煜夫婦的飲食起居,處在嚴密的監視之下,他們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趙光義的眼睛,何況掉着眼淚唱“反動歌曲”?李煜的《虞美人》,終於惹惱了趙光義,他冷笑着,終於動了殺機。

後主李煜的絕命詞,一字一珠的血淚之歌

就在李煜生日那天晚上,趙光義派人賞賜給他一杯御酒,酒裏摻了致命的牽機藥。在太監的督促下,李煜無可奈何地喝了下去。書上記載,所謂牽機藥就是中藥馬錢子,這種東西足以破壞中樞神經系統。李煜喝完毒酒,藥性隨即發作,他四肢抽搐,嘴眼歪斜,頭和腳死死地勾在一起······

就這樣,南唐後主李煜終於過完了他悽慘悲涼囚徒苟生。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常恨水長東。

後主李煜的絕命詞,一字一珠的血淚之歌

其實,早在金陵城破時,李煜就該和守將軍民一同殉國。但是孱懦多情的他偏偏又下不了決心。也許他無法料到,苟活給他帶來的,只有千百倍的痛苦和屈辱。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後主李煜的絕命詞,一字一珠的血淚之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