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此之外,信陵君真正讓人信服的是他的軍事才能,在秦國大舉進攻魏國之時,信陵君放下和魏王的恩怨出任魏國上將軍,率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在河外之戰也就是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中大敗秦軍,並一路追擊至函谷關,秦國懾於信陵君聯軍兵鋒閉關不敢出,自白起橫空出世打得六國膽戰心驚以來,這是六國第一次面對秦國如此揚眉吐氣。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如果信陵君還能執掌軍權繼續主導圍攻秦國的話,秦國雖有呂不韋,但是秦莊襄王並非雄才偉略之人,秦王嬴政也纔剛剛登基(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發生於前247年,戰後不久秦莊襄王去世,13歲的嬴政繼位,大權盡在呂不韋之手),五國聯軍不說攻入秦國(連第五次合縱攻秦聯軍都深入至函谷關內,距離秦國都城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至少可以在軍事上使得秦國遭受一次重大挫折,如此一來不說多,秦國統一至少要推遲五年或以上。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四人除春申君之外其餘三人都是王室成員,皆以禮賢下士而聞名於世,門下食客衆多。不過無論從人格魅力還是能力來看,戰國四公子的領軍人物非信陵君魏無忌莫屬,他也是六國合縱攻秦最後的希望:他若掌權,秦國統一至少要推遲五年。

信陵君是當之無愧的戰國四公子之首,這個不僅僅指的是他禮賢下士和急公好義,比如長平之戰後秦軍圍攻邯鄲城,趙國危在旦夕,真正挺身而出的只有信陵君,信陵君竊符救趙在挽救了趙國的同時卻受到魏王猜忌,有國回不到,只能滯留趙國十幾年。

除此之外,信陵君真正讓人信服的是他的軍事才能,在秦國大舉進攻魏國之時,信陵君放下和魏王的恩怨出任魏國上將軍,率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在河外之戰也就是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中大敗秦軍,並一路追擊至函谷關,秦國懾於信陵君聯軍兵鋒閉關不敢出,自白起橫空出世打得六國膽戰心驚以來,這是六國第一次面對秦國如此揚眉吐氣!

戰國曆史上聯軍曾五次合縱攻秦,真正取得勝利的是第二次和第四次,其中第二次合縱攻秦歸功於孟嘗君,第四次合縱攻秦歸功於信陵君,其實兩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爲第二次合縱攻秦時聯軍整體實力在秦軍之上,而且當時秦軍主力在南方和楚國大戰無力回援;而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時秦國實力一枝獨秀,戰前秦軍主將蒙驁橫掃三晉正是兵威正盛之時,信陵君親冒矢石、身先士卒大敗秦軍尤爲難得!

可惜的是秦國的離間計屢試不爽,十幾年前的長平之戰秦國以離間之計成功地使得趙孝成王臨陣換帥,以趙括替換下老將廉頗導致戰敗,這一次秦國故伎重施輪到魏王中計奪了信陵君的兵權,直接導致了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功敗垂成。

信陵君是當時唯一可以號召各國合縱攻秦的靈魂人物(當然齊國例外,齊國在秦國遠交近攻策略和金錢攻勢下早早退出了六國對秦國的合縱),有他在各國都可以團結在他的旗幟之下合縱對付秦國,其他人包括春申君在內都沒有信陵君如此巨大的威望。

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如果信陵君還能執掌軍權繼續主導圍攻秦國的話,秦國雖有呂不韋,但是秦莊襄王並非雄才偉略之人,秦王嬴政也纔剛剛登基(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發生於前247年,戰後不久秦莊襄王去世,13歲的嬴政繼位,大權盡在呂不韋之手),五國聯軍不說攻入秦國(連第五次合縱攻秦聯軍都深入至函谷關內,距離秦國都城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至少可以在軍事上使得秦國遭受一次重大挫折,如此一來不說多,秦國統一至少要推遲五年或以上。

信陵君屢受魏王的猜忌,從此心灰意冷閉門不出,沉湎於酒色之中直到公元前243年鬱鬱而終,信陵君堪稱是各國合縱攻秦最後的希望,也是戰國後期唯一可以真正抗秦之人,他的去世不僅使得魏國失去了頂樑柱,也使得六國痛失一位可以團結各方力量合縱抗秦的靈魂人物。

兩年之後的前241年一盤散沙的五國發動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卻被秦國各個擊破,從此各國再無合縱,信陵君去世十八年後的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賁水淹大梁,魏國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