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中國一直是遙遙領先與世界其他國家。清朝的康乾盛世也是令許多國家望而驚歎。但到了乾隆後期,清朝漸漸走向了下坡路。主要是清朝君主一直以爲自己是天朝大國,人爲其他國家都是彈丸島國。清朝統治者不屑於與其他蠻夷國家互通有無。一直居高臨下的用統治者的姿態看待世界上其他正在崛起的國家。清朝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一直做着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美夢。

  清朝的發展靠的不是強大的軍事實力,而是依靠農業的發展來支撐整個國家的經濟。他們這種安於生活現狀的想法被兩次鴉片戰爭徹底摧毀。清朝也就從曾經西方眼中的“天朝大國”變成他們眼中徹底的笑話。落後就要捱打,等到中國人嚐到被打的滋味後,纔有一些警醒的愛國將領挺身而出。面對內憂外患的清朝,許多忠心的大臣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被稱爲“晚清四大名臣”的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都爲清朝貢獻了很多。今天我們要說的都是這四人之一的左宗棠。左宗棠因收復新疆而被人們親切的稱爲“民族英雄”。這四個字給予他也是實至名歸。

  李鴻章的政治主張過於偏激,他十分注重海防,但是基本上放棄了邊塞的防守。左宗棠的政治主張剛好與其相反。左宗棠認爲不應放棄新疆地區,如果放棄新疆,國家的安危就得不到保證了。所以兩人是東西陌路。

  左宗棠近六十歲時抬棺西征,爲了表明他誓死收復國土的決心。他的舉動也深深的感動了百姓,所以他的事蹟在百姓口中也是廣爲流傳。左宗棠不僅收復了西部土地,還一路惠及了西部百姓。因爲左宗棠在征戰新疆的途中,看到西部地區貧瘠不堪,基本上都是不毛之地,所以左宗棠就令士兵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沿途栽種柳樹。

  樹根可以涵養水源緊固土地,對恢復當地的生態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當年栽種下的樹苗,經過三十年的生長,已經初見成果。現在新疆被左宗棠當年下令中的柳樹也綿延千里。這些無不表明着左宗棠昔日對新疆所做出的貢獻。

  新疆人民將那些柳樹稱爲“左公柳”,用來懷念憑弔左宗棠。左宗棠在新疆人民心中一直有着崇高的形象,並不是說左宗棠爲了收復新疆在戰場中如何拼搏,而是左宗棠對新疆的環境做出了巨大的改善。左宗棠不止是爲了國家邊塞的安危,而是真的對新疆這塊土地愛的深沉。當年左公栽下的柳樹已經枝繁葉茂,老話說的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正是有左宗棠這樣有遠見的前人,纔有了後人的幸福生活。

  文/清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