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專題會議。

兩會時間丨「聽」上海每天約有兩百萬單外賣,委員建議平臺商戶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用品兩會時間丨「聽」上海每天約有兩百萬單外賣,委員建議平臺商戶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用品

會議中,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處長張磊委員聊到了餐飲外賣垃圾的處置體系。他提出,餐飲外賣老百姓有需求,增長非常快,但是也產生了新的白色污染。上海每天外賣訂單量大概兩百萬個,會產生大量餐具、餐盒、餐袋,要建立一個多元化有效治理體系。

兩會時間丨「聽」上海每天約有兩百萬單外賣,委員建議平臺商戶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用品

目前在外賣垃圾處理當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缺乏強制性法規。國家循環促進法規定,餐飲企業要減少使用這些可能產生污染的產品,但是沒有配套的細則和強制法規。所以平臺也好,商戶也好,積極性不是很高。前年開始,美團、餓了麼兩大平臺有一個不需要餐具的選項,但是它是反向的,默認是需要,很多消費者不注意這個東西,包括商戶也是這樣。

第二,缺乏政策性導向。目前環保餐具成本比較高,沒有補貼,商戶可能就認爲虧了,回收環節的相關辦法也沒有出臺,因此從處理環節上,上海餐廚垃圾不包括一次性的廢棄餐盒。

第三,缺乏適宜的技術。要找到能兼顧安全、環保和生產成本的餐盒材料和製作技術。

兩會時間丨「聽」上海每天約有兩百萬單外賣,委員建議平臺商戶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用品

針對以上問題,張磊委員建議:

第一,需要在法規中間增加幾個相應的條款:首先,平臺和商戶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用品。餐飲商戶包括平臺提供的一次性餐具、打包袋必須符合環保要求,而且有一些補貼回收;其次,把餐飲外賣一次性用品納入管制,把通過外賣產生的餐飲垃圾納入到餐飲外賣垃圾收費。主動通過經濟槓桿讓餐飲商戶減少外賣包裝。

第二,政策扶持。在推廣環保餐具中間還是有一些政策扶持,讓企業平穩過度。

第三,加強適宜技術研究。除了一次性餐具研究以外,回收技術也是非常重要,不同種類、不同材質、不同污染情況的餐飲一次性用品可能需要不同回收的方式和技術進行處理,更加清晰地進行管理。

最後,加強精準宣傳,建議把減少外賣餐飲垃圾宣傳納入到垃圾分類宣傳,重點針對白領、大學生和餐飲商戶。比如,可以用好網絡訂餐平臺優勢,向餐飲商戶和消費者開展精準宣傳。

兩會時間丨「聽」上海每天約有兩百萬單外賣,委員建議平臺商戶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用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