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輸液時,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病人或家屬要經常關注扎針的部位,提防漏液的發生,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漏液,那麼就會引起所謂的“打腫了”。 針對這個問題,樂清市人民醫院骨科醫生楊良慧設計了“靜脈輸液監測報警裝置”,未來有望解決這一難題。日前,他收到了寄來的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一個案例的思考2017年3月,楊良慧在讀研,在上級醫院學習時碰到一個案例:患者是一名早產新生兒,由於嚴重的先天畸形需要進行外科手術。 “孩子很小,腳上紮了針在輸液,手術鋪巾一蓋就看不到身體了,術中出現了輸液漏液的情況,手術結束時才發現,寶寶的腿部腫大很嚴重,可能會導致皮膚壞死的發生。所幸通過干預治療,加之孩子的恢復能力強,沒有落下明顯的後遺症。”楊良慧便想,是否有方法避免輸液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減少患者的痛苦,也減輕家屬的精神負擔。 楊良慧介紹,一般情況下,少量的輸液漏液不會有太大危害,但有極少數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如引起患者皮膚壞死甚至肢體缺血等。“若漏液在第一時間被發現,就可以將這些後果發生的概率降至最低。”忙完手頭的活,楊良慧就開始思考。三個方案的權衡最 初,楊良慧腦子裏設想了三種方案,分別是皮膚電導率裝置、光電傳感器、機 械式三種方案,經過可行性、性價比等多方面考慮後,最終確定了機 械式方案。 “輸液時,手上都會貼一張貼膜,而發生漏液時,最直觀的變化就是皮膚張力增大,會發生腫大,若這張貼膜能立即感知到皮膚細微擴張的變化,並通過相連的報警裝置,及時向醫護人員發送警報,就可避免漏液導致危險情況的發生。”楊良慧將想法設計成了方案。去年3月,他將此設計方案上報申請國家專利。由於醫學類專利審批較慢,直到前不久,他才收到專利證書。

一位醫生的愛好這已不是楊良慧第一次獲得國家專利了,截至目前,他已經申請並獲批植皮後的加壓裝置、一種自配平離心機、多通道換液裝置等多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且多通道換液裝置已經做成了樣機。 爲何一名醫學生如此喜愛機 械設計呢?楊良慧笑着說,他從小就愛玩航模,機 械裝置是他的偏愛。雖然大學本科沒能考取最心儀大學的機 械專業,去學了醫,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這個愛好。 “讀書時,我的宿舍就像一個小車間,我的空間都被各種材料和工具塞滿了,平時我會閱讀很多關於機 械、設計、發明等方面的資料,設計中碰到什麼問題,就集中專攻自學這部分的內容。”楊良慧說,他還曾手工爲女朋友設計製作了一款帶有微型電路的示愛裝置,名叫“傾心”,一撥開關,一顆傾斜的心就會有節律地跳動,很浪漫,讓她特別感動。 楊良慧說,未來他仍會堅持自己的愛好,同時也希望通過自己的發明,能爲醫學領域的一些問題帶來一些突破和改變。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鄭露露 通訊員 林曉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