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卜内门在日本的销售额远大于中国,因此卜内门不想放弃日本市场,只能主动找范旭东谈判,答应不再以砍价倾轧的手段,挤压“红三角”纯碱在中国的发展。一无市场,二无技术的范旭东,着手从头开始研制如何制碱,他为了学技术,四处奔走,以学者身份参观拜访“世界碱王”卜内门制碱工厂,却被冷嘲热讽:“你们中国人是看不懂制碱工艺的,参观炉房就行了。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赵国都城邯郸在魏军围攻之下日渐告急,遂派使者向居于山东的齐国求救。
齐王分析利弊,若赵国被打败,魏国实力将不可一世,自己也会完全暴露在赵国的锋芒之下,于是紧急招募8万齐军,任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日夜奔袭救援赵国。
田忌快马加鞭赶往邯郸,想要与赵军呈前后夹击之势,击败魏军。军事孙膑却建议说:我们应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攻打赵国精锐尽出,守军定无强军。这样,魏军必会撤军守城,围城之急亦解。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进军魏都大梁,而孙膑则暗中命令将士,一路上四处扩散攻打大梁的消息。
消息一经传出,很快传入到了魏将庞涓的耳中,果然,庞涓慌忙退兵,火速回京救援。
齐军则早已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路桂陵一带,设下重兵埋伏,以逸待劳,当魏军经过时,早已精疲力尽,毫无招架之力。
围魏救赵之计,孙膑反其道而行之,舍近求远,逆向思维,以迂为直,最终克敌制胜,给庞涓孙膑之争抹上精彩一笔。
《三十六计》原文: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简单理解为,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攻打分散的敌人。正面攻打敌人,不如从侧面攻打敌人薄弱之处。
商场亦战场,我国中国商人范旭东灵活运用此计,巧妙夺回中国市场
1895年甲午战争后,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彻底激怒了千千万万中国人,全国掀起了科技兴国的热潮。
在日本留学的范旭东,更是日本工业强国的见证者,这更大大加深了自己科技兴国,工业强国的理想,辛亥革命爆发后,范旭东赶回国内,尝试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实现强国之梦。
范旭东敏锐地观察到,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竟然连一家正经的制碱厂都没有,而国内碱市场则被英国卜内门牢牢占领。
一无市场,二无技术的范旭东,着手从头开始研制如何制碱,他为了学技术,四处奔走,以学者身份参观拜访“世界碱王”卜内门制碱工厂,却被冷嘲热讽:“你们中国人是看不懂制碱工艺的,参观炉房就行了。”
范旭东咽不下这口气,回国后创建实验室,一心钻研,呕心沥血,耗费10年的时间,终于研制出优质的“红三角”纯碱。
尽管打着自主研发的招牌,“红三角”纯碱依然打不开国内市场,因为卜内门作为纯碱市场的老行家,家大业大,试图利用砍价倾轧的方法,意图将这个处于萌芽期的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范旭东观察市场行情,转移目标,跑到了日本。
难道范旭东是为了开辟日本市场?
当时日本有三菱和三井两家集团,都经营纯碱业务,竞争非常激烈,三菱有自己的制碱厂,而三井只能依靠进口。
范旭东与三井协商,将“红三角”纯碱以低于卜内门的价格向三井供货,三井看有利可图,又可以借此机会对抗三菱,便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协议。
凭借三井集团庞大的销售网与声誉,“红三角”很快在日本打开市场,强夺了卜内门90%的日本市场。
当时卜内门在日本的销售额远大于中国,因此卜内门不想放弃日本市场,只能主动找范旭东谈判,答应不再以砍价倾轧的手段,挤压“红三角”纯碱在中国的发展。
而范旭东则趁机要求,卜内门最多允许占领中国45%的市场份额,卜内门也只能无奈答应,昔日趾高气扬的“世界碱王”,也不得不在范旭东面前低头。
围魏救赵之计,此计看似简单,但当真正劲敌当前,锋芒被指之时,多少人能够旁观者清,清晰地洞察到敌人薄弱的地方?
此计亦教会我们,学会逆向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避敌锋芒,攻其薄弱,定能出奇制胜。
铭记,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