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日本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签订了《中日讲和条约》,又称为《马关条约》。条约签订之后,引起全国上下的抗议浪潮,甚至人们纷纷要求迁都再战,甚至有人要求把卖国的李鸿章,处以极刑。

可是如果我们了解整个谈判过程,我们会发现李鸿章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他的突出贡献,割让土地不仅包括台湾、辽东半岛,还包括天津、山海关、大沽口等地,赔偿白银更是高达3亿两。谈判过程中,由于李鸿章突然遇刺,谈判的天平倒向李鸿章,之后李鸿章才争取到日后的有利条件。

为何选择李鸿章?

1894年,日本利用朝鲜内乱,派兵进驻朝鲜,引起中日甲午战争,正面战场上,李鸿章的淮军节节败退,不到5个月的时间,局势危及京城。于是光绪皇帝希望与日本议和。

李鸿章在得知朝廷有议和的意向之后,于是开始着手准备,首先他委派了一个忠实可靠的洋人德璀琳,前去日本。德璀琳是中国女婿,就职于天津海关税务司。但是被日本以没有正当手续为由,把他遣返了。但是德璀琳带回来,日本愿意和谈的信息。

德璀琳

之后清政府再次派出了左侍郎张荫桓,还有右侍郎邵友濂等前往谈判。当时虽然日本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但是北洋政府的主力还在,虽然淮军受到重创,可是湘军依然还在,并且湘军也在源源不断派往战场。

可是伊藤博文认为,清政府委派了两个职位较低官员前来谈判,谈和的意愿不够强,是清廷不愿承认失败的表现。因此伊藤博文不顾及任何外交礼节,对清廷的使节咆哮辱骂,备受屈辱的两人,不得不登船回国。

伊藤博文

日后日本通过外交途径提醒清廷,要么委派恭亲王奕,或者李鸿章,方可一谈。此时奕已经重病在床,作为皇亲国戚也不可能担任这样屈辱的使命。李鸿章成为唯一的人选,之后清廷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合约。

慈禧看到事情比较棘手,于是称病躲入后宫,由光绪皇帝和群臣商量定夺。光绪皇帝坚决拒绝割地赔偿,翁同龢认为宁可多赔钱,也不能割地,对时事把握比较准的庆亲王奕劻认为,如果不割地,很难保住京城,而李鸿章则表示不敢承担割地的责任。

随后李鸿章希望借助自己在驻外公使的影响力,请求列强干涉,可是却备受冷遇。各国认为,日本已经吞并如此多土地,如果不割地,很难形成合约。

李鸿章也深知,如果割地求和,他会遭到国人的唾骂,因此他坚持获得光绪的光绪皇帝的当面承诺。前线节节败退,让光绪皇帝也坚持不了自己的底线,后来以委婉口气授予李鸿章可以“商让土地”,也就是可以租借的方式割让土地。

光绪

日本之行

得到光绪皇帝的首肯之后,3月14日,李鸿章乘坐2艘轮船,从天津抵达日本马关。3月21日,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春帆楼,与全权大臣伊藤博文以及外相陆奥宗光会面。第一天的会面属于礼节性的,并未涉及任何实质性的谈判,可是第二天日本提出了非常严苛的条件。

日本要求占据大沽、天津、山海关,并且要求这些城市的清军撤出,停战期限内日本军费由清廷负责。李鸿章看完停战协定,认为上述这些地方,日本并未占领,要求过于苛刻。随后日本要求三日内答复,言辞非常严厉。谈判期间,日本已经攻占澎湖列岛,为抢占台湾做好了准备。

3月24日,在第三轮谈判结束后,李鸿章乘轿返回公寓,可是路上行人众多,忽然遇到一个叫小山丰太郎的年轻人,从人群当中窜出来,他左手扶住栏杆,右手抬枪向李鸿章开枪。子弹击碎李鸿章的眼镜,命中了他左边面颊,顿时流血不止。

但是李鸿章镇静自若,用自己的长袖掩住伤口,只让轿夫给他手帕来止血。其实李鸿章的伤势非常严重,子弹迁入骨缝当中,由于担心李鸿章年事已高,经不起大的手术,只对他的伤口进行消炎处理,子弹并未取出。

李鸿章遇刺的消息国际舆论哗然,日本担心欧洲列强的干涉,不利于自己的国际地位,于是天皇特使、伊藤博文以及陆奥宗光等相继来到李鸿章的住处慰问。

当时李鸿章和幕僚们商量,如果此番回国,不但路上会恶化伤势,而且中日战争久拖不决,对清廷不一定是好事。而且可以借助这次遇刺,回到谈判桌,获得更好的谈判条件。

随后日本开出了赔偿日本军费3亿两白银,要求增开北京、沙市、湘潭、重庆等7处通商口岸,日本进出各港口减免税收,日本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等条件,而且要求4天内回复。

在有关键割地条款上,李鸿章认为东北地区是清朝的发祥之地,因此不能割让,而对台湾则不置一词。清廷电报获知谈判内容之后,回复李鸿章台湾不能割让,而且赔款金额尽量缩减到1亿两白银。

春帆楼

4月10日,李鸿章带伤来到春帆楼与伊藤博文商谈,伊藤博文将赔偿金额缩减到2亿两白银,而且缩小了割让范围。之后李鸿章请示光绪皇帝之后,于4月17日签订条约。

李鸿章是清廷官员当中最懂洋务的,而且这一次随团谈判代表当中有伍廷芳、马建忠等留学国外,精通外交的人才,还聘用了美国人科士达作为法律顾问,可以说准备十分充分。

但是租借了日本的电报系统,加密的电报被日本破解,谈判的底牌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可以说谈判完全处于下风。如果不是中途发生遇刺事件,李鸿章头中一枪,不会获得《马关条约》条约的条件。

虽然说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作为战败国,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低,也不是多少外交家能够做到的,从这一点说,李鸿章做到尽责。李鸿章也深知回国之后会遭到国人唾骂,回到天津之后,称病不朝。他的这一次谈判,不仅让清廷减少了损失,同时也获得伊藤博文的肯定,称他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