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廷與日本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簽訂了《中日講和條約》,又稱爲《馬關條約》。條約簽訂之後,引起全國上下的抗議浪潮,甚至人們紛紛要求遷都再戰,甚至有人要求把賣國的李鴻章,處以極刑。

可是如果我們瞭解整個談判過程,我們會發現李鴻章個人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他的突出貢獻,割讓土地不僅包括臺灣、遼東半島,還包括天津、山海關、大沽口等地,賠償白銀更是高達3億兩。談判過程中,由於李鴻章突然遇刺,談判的天平倒向李鴻章,之後李鴻章才爭取到日後的有利條件。

爲何選擇李鴻章?

1894年,日本利用朝鮮內亂,派兵進駐朝鮮,引起中日甲午戰爭,正面戰場上,李鴻章的淮軍節節敗退,不到5個月的時間,局勢危及京城。於是光緒皇帝希望與日本議和。

李鴻章在得知朝廷有議和的意向之後,於是開始着手準備,首先他委派了一個忠實可靠的洋人德璀琳,前去日本。德璀琳是中國女婿,就職於天津海關稅務司。但是被日本以沒有正當手續爲由,把他遣返了。但是德璀琳帶回來,日本願意和談的信息。

德璀琳

之後清政府再次派出了左侍郎張蔭桓,還有右侍郎邵友濂等前往談判。當時雖然日本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但是北洋政府的主力還在,雖然淮軍受到重創,可是湘軍依然還在,並且湘軍也在源源不斷派往戰場。

可是伊藤博文認爲,清政府委派了兩個職位較低官員前來談判,談和的意願不夠強,是清廷不願承認失敗的表現。因此伊藤博文不顧及任何外交禮節,對清廷的使節咆哮辱罵,備受屈辱的兩人,不得不登船回國。

伊藤博文

日後日本通過外交途徑提醒清廷,要麼委派恭親王奕,或者李鴻章,方可一談。此時奕已經重病在牀,作爲皇親國戚也不可能擔任這樣屈辱的使命。李鴻章成爲唯一的人選,之後清廷任命李鴻章爲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本商定合約。

慈禧看到事情比較棘手,於是稱病躲入後宮,由光緒皇帝和羣臣商量定奪。光緒皇帝堅決拒絕割地賠償,翁同龢認爲寧可多賠錢,也不能割地,對時事把握比較準的慶親王奕劻認爲,如果不割地,很難保住京城,而李鴻章則表示不敢承擔割地的責任。

隨後李鴻章希望藉助自己在駐外公使的影響力,請求列強幹涉,可是卻備受冷遇。各國認爲,日本已經吞併如此多土地,如果不割地,很難形成合約。

李鴻章也深知,如果割地求和,他會遭到國人的唾罵,因此他堅持獲得光緒的光緒皇帝的當面承諾。前線節節敗退,讓光緒皇帝也堅持不了自己的底線,後來以委婉口氣授予李鴻章可以“商讓土地”,也就是可以租借的方式割讓土地。

光緒

日本之行

得到光緒皇帝的首肯之後,3月14日,李鴻章乘坐2艘輪船,從天津抵達日本馬關。3月21日,李鴻章抵達日本馬關春帆樓,與全權大臣伊藤博文以及外相陸奧宗光會面。第一天的會面屬於禮節性的,並未涉及任何實質性的談判,可是第二天日本提出了非常嚴苛的條件。

日本要求佔據大沽、天津、山海關,並且要求這些城市的清軍撤出,停戰期限內日本軍費由清廷負責。李鴻章看完停戰協定,認爲上述這些地方,日本並未佔領,要求過於苛刻。隨後日本要求三日內答覆,言辭非常嚴厲。談判期間,日本已經攻佔澎湖列島,爲搶佔臺灣做好了準備。

3月24日,在第三輪談判結束後,李鴻章乘轎返回公寓,可是路上行人衆多,忽然遇到一個叫小山豐太郎的年輕人,從人羣當中竄出來,他左手扶住欄杆,右手抬槍向李鴻章開槍。子彈擊碎李鴻章的眼鏡,命中了他左邊面頰,頓時流血不止。

但是李鴻章鎮靜自若,用自己的長袖掩住傷口,只讓轎伕給他手帕來止血。其實李鴻章的傷勢非常嚴重,子彈遷入骨縫當中,由於擔心李鴻章年事已高,經不起大的手術,只對他的傷口進行消炎處理,子彈並未取出。

李鴻章遇刺的消息國際輿論譁然,日本擔心歐洲列強的干涉,不利於自己的國際地位,於是天皇特使、伊藤博文以及陸奧宗光等相繼來到李鴻章的住處慰問。

當時李鴻章和幕僚們商量,如果此番回國,不但路上會惡化傷勢,而且中日戰爭久拖不決,對清廷不一定是好事。而且可以藉助這次遇刺,回到談判桌,獲得更好的談判條件。

隨後日本開出了賠償日本軍費3億兩白銀,要求增開北京、沙市、湘潭、重慶等7處通商口岸,日本進出各港口減免稅收,日本可以在中國開設工廠等條件,而且要求4天內回覆。

在有關鍵割地條款上,李鴻章認爲東北地區是清朝的發祥之地,因此不能割讓,而對臺灣則不置一詞。清廷電報獲知談判內容之後,回覆李鴻章臺灣不能割讓,而且賠款金額儘量縮減到1億兩白銀。

春帆樓

4月10日,李鴻章帶傷來到春帆樓與伊藤博文商談,伊藤博文將賠償金額縮減到2億兩白銀,而且縮小了割讓範圍。之後李鴻章請示光緒皇帝之後,於4月17日簽訂條約。

李鴻章是清廷官員當中最懂洋務的,而且這一次隨團談判代表當中有伍廷芳、馬建忠等留學國外,精通外交的人才,還聘用了美國人科士達作爲法律顧問,可以說準備十分充分。

但是租借了日本的電報系統,加密的電報被日本破解,談判的底牌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可以說談判完全處於下風。如果不是中途發生遇刺事件,李鴻章頭中一槍,不會獲得《馬關條約》條約的條件。

雖然說是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作爲戰敗國,將自己的損失降低到最低,也不是多少外交家能夠做到的,從這一點說,李鴻章做到盡責。李鴻章也深知回國之後會遭到國人唾罵,回到天津之後,稱病不朝。他的這一次談判,不僅讓清廷減少了損失,同時也獲得伊藤博文的肯定,稱他爲: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