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回答:“現在中國上下,亦有明白時務之人,省分太多,各分畛域,有似貴國封建之時,互相掣肘,事權不一。”
1895年3月19日,中日甲午戰爭的銷煙還瀰漫在中國遼東戰場上空,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就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率領100多名隨員抵達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和談。
伊藤博文
這一年,李鴻章72歲。
第二天,李鴻章一行顧不上舟車勞頓,前往雙方談判的地點:一家頗有名氣的料理旅館春帆樓。在20多天的時間裏,雙方進行了六輪會談。對於談判的內容,中國和日本的速記員都進行了記錄。其中,中方記錄收錄於《馬關議中之伊李問答》。100多年過去,我們回頭來翻閱這份《馬關議中之伊李問答》,發現了不少有趣的細節。
資料圖《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相信大家很熟悉李鴻章,那麼伊藤博文是誰呢?簡單介紹一下,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元老人物,曾經出任日本首相,奉命組閣。中日甲午戰爭,就是伊藤博文一手策劃實施的。
這次馬關談判,並不是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第一次見面。事實上,他們早在1885年2月就在中國天津有了一面之交。當時李鴻章已62歲,而伊藤博文才44歲。他們雖然有着18年的年齡差距,但卻一見如故。在那以後,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長期保持書信來往,儼如一對老朋友。
馬關談判的第一天,雙方簡短地寒暄了一陣,互相覈查了全權委任狀。之後,就可以結束了。第二天才會正式開始第一輪談判。不過,由於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是老朋友,他們敘了好一會兒舊。
在李鴻章看來,都察院是漢朝時就建立起來的制度,在漢族的中原有着悠久的歷史,李鴻章還沒有擺脫認爲中原儒家最先進的思想,不能夠輕易裁撤,無法全面向西方學習。
伊藤博文說:“都察院多不明時務者,使在位難於辦事。貴國必須將明於西學、年富力強者,委以重任,拘於成法者,一律撤去,方有轉機。”
伊藤博文一針見血地指出,都察院都是一些不明時務的庸人,他們在位置上就會使國事難辦。中國只有大膽起用學習西方、年富力強的人才,委以重任,將所有舊制度都要撤掉,纔有希望。
雖然伊藤博文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罪魁禍首,但這一段話勸告中國進行改革,仍然不失爲苦口婆心。那麼,李鴻章是怎麼回答的呢?
在這裏,李鴻章將中國沒有推行改革歸咎於有關部門各自爲政,互相制衡。他多少有些忘了,自己身爲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應該承擔的責任。事實上,李鴻章在推動洋務運動時權力極重、威望極高,特別是在慈禧太后、恭親王等人的支持下,並沒有遭遇到什麼阻力。否則的話,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將會一事無成。
只是,李鴻章本身見識有限,並沒有意識要推動制度層面上的改革,而是以“裱糊匠”自居,在清朝這座年久失修的老屋裏縫縫補補、敲敲打打,自然難以逃掉失敗的命運。李鴻章終歸是傳統中原儒家思想培養的人物,無法脫離儒家的保守和自大,一直堅持中學爲體、西學爲用。放棄中原的傳統的儒家思想,不全面學習西方資本主義,這樣與日本就拉開了距離。
參考資料:《馬關議中之伊李問答》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