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901字 丨 閱讀約需6分鐘

1901年1月15日,78歲高齡的李鴻章拖着疲憊的身子,晃晃悠悠地在談判桌旁坐下。

古稀之年的李鴻章已受風寒摧殘已久,但他面目鎮靜而又嚴肅,靜靜等待“議和會議”的開始。倒是同行的奕劻,時不時瞥向李鴻章,一副急迫不安的樣子。

或許李鴻章自己都不知道,此一行肩上揹負的擔子有多重。

李鴻章

一年前,也就是1900年初。蓄謀已久的八國聯軍,趁清朝上下動盪之際,肆無忌憚的入侵皇城。

慈禧太后作爲清廷的最高統治者,一方面被迫宣佈與各國進入戰爭狀態;另一方面,她號令清廷百官舉朝南下,只留下部分清兵守城

慈禧太后攜光緒倉皇出逃,到達西安,此時北方已亂成一鍋粥,局勢一片混亂。清兵在慈禧到達西安之前就已潰敗,皇城即將成爲列強的居所。

慈禧太后

李鴻章與兩廣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事發之前就已上書,倡導東南互保。

即不遵從朝廷的宣戰詔書,或者說是表面接受但實際並不出兵,以此爲籌碼爭得與列強商議的時間。只此一計有可能保住東南半壁江山。朝廷的電報一封接一封地送達南方,要求南方各封疆大臣率兵北上,抵擋列強。

但槍聲已響、炮火難擋,自保之計已再無可能。眼下只有舉全軍之力與之一戰、或者開出一個讓八國聯軍無法阻擋的條件,與之議和。

炮火聲中嚇破膽的慈禧太后,已然明白與之戰已無勝算,只能講和。

八國聯軍侵華

誰能代表清廷、誰又敢代表清廷、誰還敢出面議和呢?

在此生死存亡之際,出面議和定要背上賣國賊的臭名,誰都怕餘生在國民面前抬不起頭。可是總要有人站出來,列強們猙獰的面孔已愈加恐怖。

再拖下去事情只會越來越糟,百姓們的境況也只會越來越糟。文武百官們你我面面相覷,這個鍋誰都不敢輕易去背。

1900年6月,“着李鴻章爲全權大臣”,慈禧太后的一紙任命傳達滿朝上下。得知消息的李鴻章,可以說完全不感到意外。

一紙任命書之後,朝廷的電報一封接着一封,都是一個意思,催李鴻章迅速南上。

李鴻章深知此行險阻重重,在乘船達到上海後,以身體不適爲由,停步觀望起北方局勢。

李鴻章與外國使臣

若總督此行北上,恐重陷馬關之境,還望三思。”李鴻章的部下和家眷,都幾次三番勸阻他不要繼續北上:一是李鴻章已是古稀之年,身體抱恙;二是此行兇險異常,如若北上議和,恐怕又再現馬關一事,要成替罪羊。

李鴻章何嘗不知道眼下處境的兇險,扶着船欄的他望向烏雲壓境的海邊,漫天的烏雲實實地壓在他那稍顯薄弱的身襟,似乎要落日了

至7月30日,北方的局勢已實在無法維繼下去,列強叫囂,百姓逃亡,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逃亡途中的慈禧再下數封電報,嚴詞催促李鴻章北上。

8月15日,清朝國都淪陷,百官逃亡。10月11日,李鴻章達到北京。

馬關條約簽訂

第一件事去拜見英、德兩國的公使。勝者爲王、敗者爲寇的道理,連小孩子都懂。李鴻章一路上走得晃晃悠悠,從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到現在,僅有五年。

割讓給日本的島嶼還未重新踏足,2億兩白銀還重重地壓在百姓身上,如今難道又要用自己的名字換來數億兩白銀的恥辱嗎?由於心理壓力巨大,李鴻章在拜訪完公使回家的途中,受了風寒,一病不起。

好不容易有人出面了,這下又病倒了。列強們急了眼,以拖延時間爲計“漫天要價”的列強們,害怕清廷沒人再出面來處理這個爛攤子。

爲早日得手,一份滿是天文數字的議和大綱草本,被列強們吵吵罵罵扔了出來。

古稀之年的李鴻章

列強們帶着高昂的音調,讀完了議和大綱。李鴻章直起身子來,和慶親王奕劻在大綱上籤了字。“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國人的聲討如期而至。

簽了字,聯軍沒有任何撤軍的意思。列強們希望乘此機會,儘快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

李鴻章的手絹上咳出了血跡,發黑的。可是賠款的數額太大了,對國家來說無疑是難以償還的。他還在思考,無論如何得想辦法把數額降下來,哪怕只是降一點點也好

病榻之上的李鴻章,他已經沒有力氣與列強們爭來爭去了。他將身邊的信臣聚到一起,要求他們把損失儘可能地降低。

從10億白銀的天文數字降到4億5000萬兩,連本帶息分39年還清。

辛丑條約簽訂

4億5000萬兩,是對當時4億5000萬兩國人所定的數額。“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捂着胸口接受了這個侮辱。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李鴻章在簽字回來之後,病情加重。不久,病逝於北京,享年79歲。

李鴻章辭世的消息傳來,慈禧太后的眼淚當場流了下來:“大局未定,若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不知她有沒有想過,已是古稀之年的李鴻章,是否已經爲這個破敗腐朽的清政府分擔的太多了。

條約上各國代表的簽字

從1895年到1901年,從《馬關條約》到辛丑條約,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毅然決然地挑起了那個時代的重擔。用一己之力填補起清廷留下的破漏,他也因此常被人戲稱爲晚清“糊裱匠”。

後來伊藤博文視他爲“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稱他是“再造玄黃”之人。

正所謂:一朝“糊裱匠”,百年李鴻章

點贊是鼓勵,更是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