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6年半的時間中,清政府在海軍近代化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自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6年半的時間中,清政府在海軍近代化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自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6年半的時間中,清政府在海軍近代化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甲午既是北洋海軍的終結,也是大清重建海軍的開端。甲午一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大清帝國似乎沒有近代海軍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從甲午戰敗時起,到1898年年末,三年多的時間內,清政府一口氣從國外購買各種艦艇23艘。圖爲“海天”級巡洋艦模型,看起來和日本“吉野號”十分相似。

1896年,清廷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海琛是最後來華的一艘,此後一直是清末主力艦之一。照片中的“海琛”號官兵陣容齊整,軍服規範,顯然已是一支現代軍隊。

19世紀末下水儀式上的“海圻”艦。根據西方海軍年鑑記載,此軍艦1898年在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製造完畢,排水量4300噸,航速24節。一直到1930年代都是中國海軍核心主力艦。清末巡洋艦隊的統制(即司令)程璧光就常駐“海圻”艦上。

載洵幾乎每到一個國家,都要訂購幾艘軍艦,被後世學者譏諷爲“天女散花”,但事實上是爲國內自行建造軍艦購買參考選型。圖爲載洵訪英(前排座)時的留影。

1909年,從未學習過海軍的載洵,被任命爲籌辦海軍大臣,另一名籌辦大臣是薩鎮冰。1909年8月、1910年7月,攝政王載灃先後兩次派遣載洵、薩鎮冰率團出國考察海軍,洽談購買外艦事宜。圖爲載洵訪日時的留影。

載洵一行考察時,還發現了“新大陸”——海軍陸戰隊。這是用於執行登陸作戰,保衛沿岸海軍基地、港口等任務的特殊兵種部隊。不久之後,山東煙臺就有了中國第一支海軍警衛隊。圖爲載洵訪美時的留影。此筆記屬於20世紀初廣東黃埔水師學堂第八屆駕駛班的學生楊樹莊。他是甲午烈士楊建洛的嗣子,繼承父志,學習海軍。從筆記可看出,當時中國海軍的教育已十分國際化,不僅教學涉及英文、數學,而且繪圖科學規範。

除了新式學堂的教育,重建海軍時,清政府還十分注意留學教育。1896年,福州船政大臣裕祿奏請選派第四批海軍留學生,清政府批准了這一計劃,中斷多年的向海外派遣海軍留學生的工作得以恢復。圖爲清末留英的海軍學生,他們制服齊整,英姿勃發。

1908年辰字艦船員的合影,他們身着雙排扣軍服,頭戴鑲有徽章的軍帽,已是現代軍人的形象。

清末海軍重建中,日本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因素。1910年,載洵一行赴日本海港考察。圖爲日本吳市兵工廠專門爲清國量身定製的火炮。

日本吳市兵工廠規範而高效的流水線,展現出一個新興強國的海軍制造業實力。

日本吳市兵工廠堆滿各式火炮的車間。此圖可能出自日本人爲清政府製作的產品推薦畫冊。早在1903年,兩江總督魏光燾就向日本川崎船廠訂購淺水炮艦,此後清政府向外購艦的對象,開始包括近鄰日本。圖爲日本吳市兵工廠正在下水試行的艦艇。1911年8月10日,“海圻”號抵達美國紐約港,隨即前往華盛頓、波士頓一帶展開外交活動。圖爲中國海軍正手捧花環,往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墓地走去。格蘭特是一位對中國友好的人士,尤其與北洋海軍創建人李鴻章私交甚篤,因此成了中美友好的象徵。

在紐約訪問期間,當地媒體對這支來自遙遠東方的軍艦十分好奇和關注。圖爲程璧光在紐約市政廳前演講。無論是士兵還是程璧光——辮子沒有了。原來在“海圻”號出國之前,官兵們即經清政府批准剪掉辮子,成爲中國現代化的“形象代言人”。自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6年半的時間中,清政府在海軍近代化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甲午既是北洋海軍的終結,也是大清重建海軍的開端。

清廷向美國紐約造船廠訂造的巡洋艦“飛鴻號”,此時還在工廠裏組裝。自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6年半的時間中,清政府在海軍近代化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甲午既是北洋海軍的終結,也是大清重建海軍的開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