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攢錢改變現狀,難度可想而知。

拋開你攢錢後通過做什麼能改變自己這個主觀因素不談,因爲每個人選擇財富增長的方式都不一樣。我們還得先探討和解決兩個客觀因素:

一是我們攢了錢後,有多少能轉化爲財富增長的資本原始積累?

二是,我們要攢夠多少錢,才能改變現狀呢?

在這之前插入一段題外話,現在很多人在罵90後啃老,啃老從我們固有的思維上來看,是不對的。但關於啃老,這裏有一段分析想分享給大家。

這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鄭永年教授,在談到中國年輕人啃老時,所表達的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90後的一代真的還能通過攢錢改變現狀嗎?

在談到解決辦法時,鄭教授的觀點是:經濟改革要保持,社會改革要儘快跟得上了,尤其是民生領域。

鄭教授所擔憂的,其實是回到我們剛剛談的第一個客觀因素:攢了多少錢後又有多少能轉化爲你財富增長的資本原始積累?

現在的人,不生個病就已經求佛拜神感慨上蒼眷顧了。

爲啥?比如你在大城市,你生個小病就要花不少錢,如果是大病,可能你幾年,十幾年的積蓄一下子就沒了。

何談攢下錢?面對這樣的困境,發展經濟且不斷深化社會改革是唯一出路。考慮到我國人口基數的問題,在“有學上得了”、“有病看得起”這些領域,國家取得的成績值得讓人稱讚和驕傲。但是還遠遠不夠。

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人,有學上不起,有病看不起。尤其是四五線城市、縣城、鄉村。

90後的一代真的還能通過攢錢改變現狀嗎?

舉個例子吧:

大學時接觸過一個同學,從廣東粵東地區一城鎮來的。在我們的印象中,廣東是個很有錢的地方,哪怕是相對落後的粵東粵西,對比中西部絕大多數城市也不差到哪裏去。

但他說,他是他們鎮上唯一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大學生。他身邊的很多同學,讀了初中就基本都出來打工了。

初中剛好是年義務教育的覆蓋階段。上了高中後,基本都要自己掏錢交學費了。我問他:按理說,你們應該不算非常貧窮落後,爲什麼會這樣?

他的回答讓我很驚訝。

他說:“我們是不算很貧困,但當地很多家庭環境也不算寬鬆。我身邊許多同學的父母,都是務農的,打漁的,做散工的。經濟收入不穩定。很多家長爲啥不願意讓孩子繼續讀書?因爲他們掏的錢,是他們養老的棺材本。如果不是看自己的孩子成績確實不錯的,在學校能排前列的,很多父母就會覺得,儘快出來工作幫家庭吧,既然沒什麼把握考得上好大學,沒讀書能賺錢的也大有人在。他們不願意拿自己的棺材本冒風險。”

你說,我們應該責怪這樣的父母嗎?

我們應該責怪這些初中生不好好讀書,每個人都考很高分,並列前列嗎?

於心何忍。

你可以說他們愚昧,短視,但我覺得他們也並沒有什麼不對。因爲這些父母們擔心的,是自己的養老問題。他們沒有正規單位的工作,沒有養老金,你讓他們以後咋辦呢?

養兒防老其實還得加上一條:同時也要靠自己。這纔是天下父母們的共識,沒有父母會賴着指望,我就完全只靠孩子養我了。這對孩子的壓力多大,當父母的是過來人,也深刻知道。

90後的一代真的還能通過攢錢改變現狀嗎?

有一句古話說得很好,叫“有恆產者有恆心”。

先讓人有恆產,而後人才能有恆心。鄭教授所說的:經濟改革要深化,社會改革要儘快跟上。大概也是這樣的意思:經濟改革讓人可以創造恆產,社會改革(比如教育、醫療)讓人對自己保有恆產有信心。

這樣的有恆產者纔有恆心。

所以,當我們在討論90後一代真的能通過攢錢來改變現狀嗎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要老想着:房子是買不起了,通過投資股票,基金等賺點大錢。

你賺到別人的錢了,別人賺誰的錢呢?你的錢最後又被誰賺了呢?

所以呀,面對這種問題,不要抱怨,也不要心浮氣躁。最重要的,還是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突然覺得任正非這句話,纔是不毒的十足料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