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時期的儺戲,加入了很多娛樂元素,帶有巫術意味的行動被優美的舞蹈代替,宗教吟唱被富有激情的唱誦代替,它成了普天同樂的重要娛樂活動。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之後,逐漸發展成爲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

百節年爲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它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其形式豐富多彩,凝聚着傳統文化的精華。


春節的歷史悠久,是有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它的起源,蘊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古代民間,人們從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竈便開始“忙年”了,新年要到正月十九才正式結束。春節在各個時期有不同的過法,那麼在大唐盛世,人們是怎麼過年的呢?

唐朝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了世界上的一大強國。在文化多元化的影響下,春節的習俗也是豐富多彩。其中,最爲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在除夕那天的儺戲。它又叫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之後,逐漸發展成爲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它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儺戲以面具爲其藝術造型的重要手段,內容大多與宗教鬼神有關。其表演者,按照角色佩戴彩繪面具,分列爲一未、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貼旦、八小生。唐朝時期的儺戲,加入了很多娛樂元素,帶有巫術意味的行動被優美的舞蹈代替,宗教吟唱被富有激情的唱誦代替,它成了普天同樂的重要娛樂活動。


另外一項重要習俗,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守夜,也叫熬年。相傳在除夕晚上,人們爲了躲避兇猛的年獸,天沒黑之前就關緊大門,也不敢睡覺,守夜坐等天亮。史書記載,唐朝宮廷守夜時,整夜燃燒檀香篝火。皇帝一般會在這天大擺宴席,邀請朝中大臣和皇親國戚赴宴。宴會上,文人要作詩詞歌賦,也有舞姬跳舞。美食美酒,加上美人,好一幅歌舞昇平的景象啊!


對老百姓來說,守夜也是一項重要活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拉拉家常,交流交流感情,一起等待新的一年的到來。到子夜時,人們會放鞭炮,因此來驅除惡鬼和邪靈。還會進行掛年畫、發壓歲錢等活動,這些習俗一直保留至今。但朝正等習俗,卻隨着封建社會的消亡而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