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

是我們最忠誠的朋友,

它幫我們貯存所有的情緒。

提醒我們要去真實地面對自己的需求,

好好地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你知道嗎:80%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

消化系統、皮膚、內臟、性器官是重災區。身體的不適和病症只是我們內心的呼喊和求救,它只是火警鐘。只可惜大部分的人沒有真正理解這些訊號。

科學地認識我們自己,瞭解

情緒生理反應與心身疾病

的關係。

由於情緒狀態伴隨着有機體生理功能的改變,因此,劇烈持久的情緒活動必然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亂,導致各種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稱心理生理疾病,它們的起因、發展和治療均受心理因素的影響。一般把心身疾病分爲三類,即植物性神經系統障礙、代謝和內分泌障礙及過敏性疾病。心身疾病的臨牀特點常常是有階段性的,症狀的高潮期過後接着便是症狀的減輕乃至消失;並且,症狀出現和消失的次數與患者所體驗到的心理緊張量有對應關係。例如,經常處於精神壓抑狀態而患潰瘍病的人,在輕鬆愉快的度假期間潰瘍症狀減輕甚至消失。但是,像高血壓、潰瘍病等,對於某些患者來說也可能純粹是由於器質性原因造成的,與心理因素沒有多大關係。

(一)心理因素的致病機制

許多心理因素如人格、認知特點都與心身疾病有關,但情緒因素與心身疾病的關係最爲密切。早在2000 年前,中外醫學家就注意到了消極情緒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我國古代醫學典籍《內經》中曾明確指出:“大怒傷肝,暴喜傷心,思慮傷脾,驚恐傷腎。”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過度會導致內臟功能紊亂,引起多種疾病。國外醫學著作中也有許多關於情緒緊張導致神經功能失調、身體虛弱,而樂觀、愉快的情緒又使人恢復健康的論述。關於消極情緒的致病機制存在着許多理論解釋,這裏介紹兩種。

Mahl(1950)提出的心身疾病理論強調焦慮和恐懼的重要性。他認爲,恐懼經常地阻止着有機體的行爲表現從而引起疾病。例如,憤怒和焦慮之間的衝突引起高血壓;兒童因與成人分離而產生的恐懼和哭喊會導致氣喘病;依賴性和焦慮之間的衝突會產生潰瘍病。Mahl的理論是用狗、猴及學生所做的研究爲根據的。他把那些爲準備考試而學習到深夜的學生同那些不參加考試的學生進行比較,發現“焦慮組”比“非焦慮組”有更多的鹽酸分泌。Brady(1958)對“執行操作”的猴進行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他把兩隻猴綁在並排的兩把椅子上,其中的一隻被稱爲“執行猴”,訓練它按動槓桿使它和另一隻猴來避開電擊。如果前後按動槓桿的時間間隔不超過20min,它們就永遠不受電擊;如果超過20min 沒有按動槓桿,兩者均受電擊。也就是說,兩隻猴受電擊次數相等,不同的是後一隻猴把命運完全交給了“執行猴”。實驗結束後發現,“執行猴”發生了潰瘍,而另一隻“非執行猴”卻沒有。研究者對此的解釋是,長期的慢性焦慮導致副交感神經活動佔優勢,引起胃酸的過多分泌。這一結論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證明,即只是在延續的焦慮之後才過多地分泌胃酸。

Lader(1972)提出的心身疾病理論強調喚醒和反應特徵。他的出發點是,生理心理學研究和心身醫學假設了一種心物平行的關係——心理與生理在機能上同時發生而不是呈現出因果關係。按此觀點,在心身問題的格局內不應說是焦慮引起心動過速,而應該說是焦慮的口頭報告伴隨着心動過速,兩者是對同一刺激的共同反應。Lader 論證了把生理心理學與心身醫學聯繫在一起的兩個主要概念,即喚醒和反應特徵。他認爲,喚醒的增高是情緒體驗的必要條件,而心理生理的反應特徵概念是理解心身機能障礙的核心,因爲它爲每個生理系統的易受損性的變化提供了理論基礎。他借用Lacey 的觀點,即心理生理的反應特徵在這三種類型,來證明他的看法。這三種反應類型是:①內向緊張型——每個被試對重複的刺激都表現出相似的反應模式。②交互緊張型——有些被試對不同的刺激表現出相似的反應模式。③情景型——反應模式只與刺激有關,而與被試的特性無關。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身體過程在不同類型的行爲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可以用反應特徵的概念對心身疾病進行分析,在某些精神病患者的軀體疾病中包含的特殊生理機制對於由緊張引起的激活是特別敏感的。根據上述分析,Lader 提出了作爲心身疾病心理生理基礎的一個模式。根據這個模式,環境刺激(無條件的和有條件的)與個人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一般的喚醒,接着產生許多評價,然後產生一種特定的情緒體驗。如果是急劇的或漫長的環境刺激,它們與個體因素的相互作用能引起高度的喚醒強烈的情緒。人體內部伴隨這一過程的生理變化可能是劇烈的,當喚醒達到極高程度時,甚至會使人喪失適應性的反應能力。如果這個過程延續到足夠長的程度,就會出現解剖結構上的變化,產生心身疾病。Lader 的這個見解從實驗上獲得了支持,並具有治療學上的意義。

(二)心身疾病發生過程中的生理中介

心身疾病主要是由於在心理因素刺激下導致生理機能的紊亂而產生的,生理系統的特點起了中介作用。這裏的生理系統特點不僅指情緒狀態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的反應特點,也包括髮病前個體的生理特點。生理學家和病理學家對此十分重視,他們強調患者的遺傳素質、機體的結構和機能以及某種生化物質在體內的含量。例如,認爲潰瘍病患者病前胃酸水平過高、冠心病患者病前血中三酰甘油水平過高、甲狀腺功能亢進者蛋白結合碘高、痛風症患者尿酸含量過高,等等。這些看法逐漸爲多數人所接受,病前生理特點被看作導致心身疾病的因素之一。

關於心身疾病的發病機制,普遍的看法是心理因素和病前生理特點都起重要作用,兩者都是產生心身疾病的原因,缺一不可。例如,體內存在着高胃酸水平,沒有心理(及社會)因素刺激,不會產生心理生理性的潰瘍病;只有心理因素刺激,沒有高胃酸水平,也不會導致潰瘍病。美國學者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對即將參加軍訓的2073 名士兵進行多項檢查、測驗,包括心理測驗、胃腸檢查和X 光檢查,然後把胃酸水平最高、心理素質不穩定的120名士兵與胃酸水平最低、心理素質穩定的120 名士兵對照觀察——緊張軍訓3 個月之後,分別對他們進行鋇餐X 光檢查,結果發現前一組有9 人得了潰瘍病,後一組卻無一人患此病的。

由此可以看出,患者病前的生理特點是患病的必要條件,而心理因素則起了“擊發器”的作用。心理因素和生物學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形成和發展中都是不可忽視的。

生活沒有永遠的一帆風順,但是要時刻保持好心情!祝你心中長存碧海藍天!

本文摘編自

李新旺

編著的

《生理心理學(第三版)》

一書第9章部分,內容有刪節。

生理心理學(第三版)

李新旺

ISBN 9787030528407

生理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的科學,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於腦而產生心理現象的物質過程的科學。作者憑藉多年教學和科研實踐的積累,在保持前幾版(含《生理心理學導論》)編寫特色的基礎上,參考了國內外許多新近研究資料,系統地介紹了注意、感覺、知覺、學習和記憶、語言和思維、情緒、隨意運動、攝食與飲水、性生理心理、睡眠與覺醒的生理機制,以及人格生物學基礎、精神藥理學方面的內容。全書力求全面反映該學科的核心內容和最新成果。

本次修訂增加了有關中國生理心理學發展過程的內容,尤其是補充了許多與生活聯繫密切的知識,如大腦發育與心理發展的關鍵期、益智藥物、海馬體積與空間記憶的關係和信息素效應等;每章均有生活中的生理心理學現象資料窗。

想看更多有趣內容?留言告訴我們您對什麼感興趣,我們將在近期爲您推出:

爲什麼你會夢遊?

腦袋大的人更聰明嗎?

情緒爲何常常戰勝理智?

“頭懸樑,錐刺股”真的有用嗎?

安眠藥越喫越多,可爲什麼我還是睡不着?

(本期編輯:王芳)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