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時期,有兩位大宦官特別出彩。這兩位被李隆基引爲心腹的宦官,一位是聞名遐邇的高力士,另一位的名字則少有人知,他就是楊思勖(xù)

高力士作爲“文臣”宦官的代表,與唐玄宗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以至於李隆基睡覺時,高力士要睡在寢室之外,“力士當上,我寢乃安。”

因此,高力士作爲皇帝的身邊人,滿朝權貴即便如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之流,都要給夠面子。

皇親貴胄中,只有太子李亨敢以兄視之,呼爲“二兄”。其他王子都稱高力士爲“阿爹”,駙馬們則更差,只能尊其爲“爺”

而作爲“武將”宦官的代表,楊思勖平定安南、五溪、邕州、瀧州的叛亂,是處理對外羣體事件的高手。


高力士劇照

一、景龍政變初露鋒芒

楊思勖(654-740),字祐之,羅州石城(今廣東廉江)人,本姓蘇,入宮後被楊姓宦官收養,改姓楊。

與高力士長於權術平衡不同,楊思勖果決兇悍,“鷙忍,敢殺戮”

公元707年(中宗景龍元年)的一次突發事件,讓他強悍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705年(神龍元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發動神龍政變,將中宗李顯第二次扶上皇位。

李顯復位後,馬上立韋氏爲皇后,又不顧大臣勸阻,破格追封韋后之父親爲王,允許韋后參預朝政,封上官婉兒爲昭容,負責起草詔令,掌握生殺大權。

隨後,韋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武、韋兩家結成了強大的政治聯盟掌控朝政。

此時,李顯的第三子李重俊,在次年被立爲太子,但他並非韋后親生,頗受猜忌。

而安樂公主作爲韋后的幼女,既是李家公主,又是武家媳婦,是兩個政治家族的連接體,具有特殊的地位。

她憑藉中宗和韋后的寵信,權勢極盛,王侯權臣多出其門下。

甚至曾自做詔書,矇住前面的內容,請中宗署名,李顯笑着答應其請。(“嘗作詔,箝其前,請帝署可,帝笑從之。”)

因太子李重俊並非安樂公主的“親哥”,她經常以“奴”罵之,不斷向中宗請求廢黜太子,立自己爲皇太女


在此情況下,做太子僅一年的李重俊,於景龍元年(707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李思衝等人,矯詔發動左右羽林軍殺武三思武崇訓於府內。

隨後,李多祚領兵從肅章門衝入宮內,追殺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

中宗李顯只能帶着一百多護衛,爬上玄武門門樓躲避。

趕到玄武樓下的李重俊李多祚,都沒表現出成熟政治家該有的心狠手辣,顯得非常猶豫,沒有立即攻打玄武樓。

樓上的李顯也不是啥硬人,早就嚇得手足無措,而身邊的韋后等人,也早就沒了權鬥時的彪悍,全都抖成了一團。


這時,已年過五十的楊思勖站了出來。

他抽出侍衛的寶劍,怒斬李多祚的女婿羽林中郎將野呼利,厲聲請求中宗堅決平叛。

哆哆嗦嗦的李顯手扶玄武樓上的欄杆,俯身對樓下的羽林士卒喊道:“你們都是朕的衛士,爲什麼要跟着造反?如果你們殺掉謀反的人,何愁沒有榮華富貴?”

(“汝並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歸順,斬多祚等,與汝富貴”。)

這時,樓下的羽林軍才知道,動手除逆的命令是矯詔而爲,便一鬨而散。

憑藉在突發事件中沉穩應對之功,楊思勖被越級提拔爲銀青光祿大夫,行內常侍

隨後,在“唐隆政變”(710年)、“先天政變”(713年)中,楊思勖都堅定的站在李隆基身邊,協助他先後剪除了韋后、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及太平公主的一干黨羽。

兩度出生入死的經歷,讓他深得李隆基的器重,被封爲右監門衛將軍。(“從玄宗討內難,擢左監門衛將軍,帝倚爲爪牙。”《新唐書·卷二百七·宦者上》)。


唐朝的安南都護府

二、殺伐果斷四平嶺南

開元十年(722年)八月,安南(越南古名)首領梅玄成(梅叔鸞)叛亂,自稱“黑帝”

漢武帝劉徹時,南越(越南)便被納入了漢朝的版圖。但由於戰亂頻發,漢朝無暇南顧,南越得以脫離漢朝的控制。

隋文帝時期,李佛子擁兵盤踞於南越之地,楊堅遣大將劉方出兵討伐。李佛子主動請降,南越再度迴歸中原的統治。

自624年(高祖武德七年),唐朝在南越設置交州都護府後,當地人民都需納賦稅及徭役。

梅玄成正是憑藉南越人民對唐朝的不滿,建萬安城爲都,並與聯合林邑(越南中南部)、真臘(今柬埔寨)等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攻陷安南府(越南河內)所轄的三十二州。

唐玄宗命年過六旬的楊思勖帶兵平叛,他反覆權衡後,認爲安南氣候特殊,漢族士兵遠征而來,必定會因水土不服而導致戰鬥力下降,“以夷制夷”纔是此戰的良策。

楊思勖到達嶺南(五嶺山以南地區,廣東、廣西地區)後,招募各部子弟十餘萬人,取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所闢故道,由合浦(廣西合浦縣)沿海而進,隨山開道,出其不意,殺向安南。

“黑帝”梅玄成雖號稱坐擁四十萬兵馬,但多數都是未經訓練的烏合之衆。

唐軍的突然出現,讓安南軍心大亂,梅玄成甚至不知該如何應對。

兩軍交手後,楊思勖一鼓作氣,生擒梅玄成,將其斬於陣前,隨即安南皆平。


開元十二年(724年)七月,五溪(今湘、貴、川、鄂交界地區)獠人首領覃行璋叛亂。

年近七旬的楊思勖,因有南方平叛的經驗,被任命爲黔中(貴州)招討使,率軍六萬出征,斬首三萬餘級,生擒覃行璋。

開元十三年(725年),楊思勖被晉升爲驃騎大將軍,封虢國公

按太宗時的舊例,宦官品級不得超過三品,而驃騎大將軍爲從一品武職,楊思勖爲打破太宗祖制第一人。

開元十四年(726年)正月,邕州(廣西南寧)梁大海叛亂,攻佔賓州(廣西賓陽縣南)、橫州(廣西橫縣南)等地。

楊思勖三徵嶺南,經數月苦戰,生擒梁大海所部三千人,斬首兩萬餘級,屍積如山


開元十六年(728年)正月,春州(廣東陽春)、瀧州(廣東羅定)首領陳行範、何遊魯、馮璘叛亂,攻下四十餘城。

陳行範稱帝,何遊魯稱定國大將軍,馮璘稱南越王,形成了嶺南地區的割據政治勢力。

楊思勖奉命四徵嶺南,率永州(湖南永州)、道州(湖南道縣)、連州(廣東連縣)等兵及淮南道(治所爲江蘇揚州)弩手十萬人進討。

瀧州大破叛軍,陣斬何、馮二人,陳行範“潛竄深州,投雲際、盤遼二洞”,楊思勖窮追不捨,“生縛之,坑其黨六萬”。

楊思勖在七年間四平嶺南,史籍讚許爲“橫行邊檄,追伏波(馬援)之功”。

但他平叛時,牽涉極廣,殺人盈野,誠如其墓誌銘所言,“七總戎律,一勘內亂,鷹揚五嶺,武鎮六州,斬級二十萬,京觀八十一,可謂禁暴戢兵。”

因此也在《新唐書·宦者傳》裏留下了,“思勖鷙忍,敢殺戮,所得俘,必剝面、皦腦、褫發皮以示人,將士憚服,莫敢視,以是能立功”的評價。

但即便有兇殘濫殺的之名,兩唐書《宦官傳》依舊將其排名首位,居於高力士之前,爲唐代正史宦官第一人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家鄉特色簽約內容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歡迎關注“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