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淨沙·秋思》出自元曲作家馬致遠的筆下,屬於一篇小令,該篇小曲主要是以秋景爲切入點,用若干零碎之景拼接成了一幅秋下夕陽、人影落寞的圖景,也正是這幅圖景所蘊含的韻味深長的意境給予了讀者無盡的遐思,也給了這小令本身極高的藝術地位。可以說,馬致遠在這裏把景中之情,情中之景巧妙地加以結合、交融,構成了令人動容的秋色夕陽之圖景。

在中國,詩詞歌賦一直以來被當作是傳統文化的象徵,也正是因爲這樣,許許多多頗有韻味的古代詩詞得以廣泛流傳,它們歷經世世代代,至今依舊被人們所感嘆、傳頌。當然,這些詩詞曲令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一定程度上依附其自身的優越性。它們有的節奏輕快;有的風格俊朗;有的語言飄逸;有的韻味非凡……總之,每一篇都有着作爲詩詞本身異於其他普通之作的精彩之處。

今天我們所說的這篇《天淨沙·秋思》同樣憑藉自身獨特的藝術手法以及其生動傳神的畫面之美在浩瀚的古典詩詞曲令中佔據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天淨沙·秋思》出自元曲作家馬致遠的筆下,屬於一篇小令,該篇小曲主要是以秋景爲切入點,用若干零碎之景拼接成了一幅秋下夕陽、人影落寞的圖景,也正是這幅圖景所蘊含的韻味深長的意境給予了讀者無盡的遐思,也給了這小令本身極高的藝術地位。

這作品是馬致遠在困頓失意,漂泊他鄉之時,獨身一人輾轉於羈旅途中所作。當時的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之政策,無數的青年才子抑鬱不得其志,只能終日惶惶度日,馬致遠便是這其中一員。他一生未能得志,過着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生活日子,他雖心有不甘,卻無能爲力,便只能把心中萬般苦惱付諸筆下,於是便有了諸如《天淨沙》一般的“秋思之作”。

該篇小令篇幅極其短小,一共只有五句,卻句句是景,字字含情,將一個漂泊他鄉的旅客悽苦的心境刻畫得淋漓盡致。小令前四句皆是寫景:枯藤、老樹互相纏繞着,黃昏歸巢的烏鴉棲息在他們的上方;不遠處小橋下的流水涓涓流動着,旁邊稀疏的有幾戶人家;在兩旁古老的行跡斑斑的破舊道路上,秋風凜冽着,一匹瘦弱的老馬緩緩徐行,而陪伴這些的,只有一輪漸漸西下的落日殘陽……

一枯藤,一老樹,一昏鴉,一瘦馬,皆是淒涼之景,似乎都沒有了生命的朝氣,不覺間將這濃郁的秋色嵌入了無盡的悲涼之中。最後一句更是畫龍點睛,偏偏是在這蕭瑟秋色中,矗立着那麼一位腸斷天涯的漂泊異鄉人。如同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眼前景是眼中景,景中情亦是心上情啊,這途中所見,歷經種種,無一不是心中所感,叫人抑制不住地觸景生情,哀嘆自己的悲涼之境。可以說,馬致遠在這裏把景中之情,情中之景巧妙地加以結合、交融,構成了令人動容的秋色夕陽之圖景。

在情景交融的基礎上,馬致遠又巧妙地結合了意象的運用,給予了這秋景繁複而雜糅的深層意蘊。在這裏,馬致遠使用的意象極其之多,“藤”、“樹”、“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風”、“馬”、“夕陽”,短短數句意象竟達十種之多,而這意象雖多,卻並不雜亂,它們都共同指向一個歸結點,那就是 ——悲。可以說,這其中種種,皆是斷腸人心中悲苦之情的載體,而這些意象也正是在同一情感的牽引下串聯成了一幅精美絕倫的秋色圖,叫人不由得拍手叫絕。

我們再縱觀全詩,數種意象,多個景物,都擺脫不了一個“悲”字的纏繞,而至於景物究竟如何 ,作者並無詳細描繪,任由讀者加以發揮想象,其實不論是何般景象,都一定是籠罩在悲悽的情感色彩之下的,所以至於真正的圖景究竟如何也就不重要了。但這卻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或蕭瑟,或唯美,或寧靜,或衰頹……而不論是哪一種,其意境都必然是無所極致、深遠悠長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