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你們都將是中國餐飲業的精英

這是一種新的文化觀念對中國服務業的首次撞擊。

我們高喊“爲人民服務”,到底誰爲誰服務,我們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王大東的貢獻在於:他並不是想讓中國人只喫到肯德基,他要讓中國人從此改變觀念,真正理解服務的意義。

王大東很清楚,第一批肯德基中國員工將成爲中國餐飲業的“教練”。

這也許是中國快餐行業嚴格意義上的第一批員工。

關於他們,應該是另一部書,用一章來寫遠遠是不夠的。他們是通過嚴格考試進入肯德基的,是在公開招聘的長長隊伍中幸運地走到我們面前的。

王大東在北京招聘了第一批員工。在招聘員工這件事上,王大東沒有按地方習慣行事。雖然一些合作方不斷通過各種關係想介紹一些親友進來,但王大東要求,每進一個人必須經考覈擇優錄取。在招聘時,王大東首先提出了不會笑就不要到肯德基來。

這在1986年的北京幾乎是一件新鮮事。

一家合資企業招聘員工,條件之一竟然是“會笑”,這本身就讓應聘者想笑。

然而許多人後來都沒有笑出來,因爲求職的人太多,錄取的人又太少。王大東似乎也知道了爲什麼許多人不會笑,一是計劃經濟下服務的時間長了,每個人的臉上肌肉有形無形地變得僵硬;二是許多人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連飯都喫不飽,還有什麼好笑的呢?

第一批員工每個人都懷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帶着相同的心願來到肯德基。對於他們而言,也許這不過只是一種人生的選擇。他們不知道,其實他們已經不知不覺地參與書寫一個行業的歷史。

肯德基所用的第一批員工的工資是整個北京城最高的,另外還加獎金。在分店的內部發行期刊,每月出簡報,是用鉛字印刷的那種。

肯德基在北京開業的背後,對王大東來說有着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批肯德基店服是照着從新加坡拿來的樣板做的,有很多設計上的要求,中國服裝廠沒法做到,在無數次不厭其煩地改來改去之後,最終基本上接近滿意,但帽子及服裝顏色有別於新加坡。

王蘋(化名)是一位幸運者,這位學校教師放棄了原來的職業來應聘肯德基員工,理由是爲了學習英語。不過2002年時過境遷後,我再次有機會見到她時她也承認,當時合資企業待遇高,錢多也是一個原因。

李娜(化名)1987年20歲,從民政局辭職應聘肯德基收銀員,工資從原來民政局每月拿88元,到肯德基不算獎金每月拿256元。她的說法很有代表性,“賺的錢比我爸媽幹一輩子革命工作還多,那工資多得不知怎麼花”。

當時外資企業因爲待遇很高,所以成爲一種時尚職業。曾經發生過幾百名大學生爭先恐後去競爭酒店服務員的事件。肯德基也不例外地吸引了衆多人才。李娜許多年後還爲自己的成功入職仍存興奮:“招聘時要求很高,身高、容貌都百裏挑一,管理、考覈也非常嚴格,肯德基的第一批員工一個賽一個漂亮,全是模特身材,演員笑容,年齡24歲以下。”

這一批員工那時候還不知道肯德基會給她們留下什麼樣的終生記憶。在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年青人選擇工作的第一站多是到肯德基這種公司打短工,或爲了勤工儉學,或爲了接觸社會鍛鍊技能,肯德基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驛站。

然而北京肯德基的第一批員工開始並不瞭解這些。從許多人羣中脫穎而出後,他們以爲自己找到了一個“金飯碗”。很快他們就意識到自己錯了。

如果現在打量這批員工,應該可以這樣評價:他們是幸運的。

他們最早經受了國際化的嚴格培訓。他們較早擁有了西方人事管理及薪金制度的經驗。他們最有效地靠近了企業文化及企業的本質。他們這一批有模本的試驗意義。

但是設身處地進入1987年他們的生活,你會發現,他們幾乎全部經受了一場“煉獄”般的洗禮。

首先所有員工都必須參加一個月的培訓,又是一次考試後再試用三個月,三個月內有不適應者可以隨時停止試用。三個月期滿,過關者訂立三年勞動合同,所有員工人手一份《員工手冊》,什麼該獎,什麼該罰,全按制度行事。每個人犯一次錯誤都得如實填寫過失單,一般錯誤口頭警告,三次口頭警告等於一次書面警告,三次書面警告即被開除。錯誤嚴重的一次也可被書面警告或開除,每個人的報酬同工作崗位和工作表現聯繫在一起,各種打分標準有100多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