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你们都将是中国餐饮业的精英

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对中国服务业的首次撞击。

我们高喊“为人民服务”,到底谁为谁服务,我们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王大东的贡献在于:他并不是想让中国人只吃到肯德基,他要让中国人从此改变观念,真正理解服务的意义。

王大东很清楚,第一批肯德基中国员工将成为中国餐饮业的“教练”。

这也许是中国快餐行业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批员工。

关于他们,应该是另一部书,用一章来写远远是不够的。他们是通过严格考试进入肯德基的,是在公开招聘的长长队伍中幸运地走到我们面前的。

王大东在北京招聘了第一批员工。在招聘员工这件事上,王大东没有按地方习惯行事。虽然一些合作方不断通过各种关系想介绍一些亲友进来,但王大东要求,每进一个人必须经考核择优录取。在招聘时,王大东首先提出了不会笑就不要到肯德基来。

这在1986年的北京几乎是一件新鲜事。

一家合资企业招聘员工,条件之一竟然是“会笑”,这本身就让应聘者想笑。

然而许多人后来都没有笑出来,因为求职的人太多,录取的人又太少。王大东似乎也知道了为什么许多人不会笑,一是计划经济下服务的时间长了,每个人的脸上肌肉有形无形地变得僵硬;二是许多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连饭都吃不饱,还有什么好笑的呢?

第一批员工每个人都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带着相同的心愿来到肯德基。对于他们而言,也许这不过只是一种人生的选择。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参与书写一个行业的历史。

肯德基所用的第一批员工的工资是整个北京城最高的,另外还加奖金。在分店的内部发行期刊,每月出简报,是用铅字印刷的那种。

肯德基在北京开业的背后,对王大东来说有着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批肯德基店服是照着从新加坡拿来的样板做的,有很多设计上的要求,中国服装厂没法做到,在无数次不厌其烦地改来改去之后,最终基本上接近满意,但帽子及服装颜色有别于新加坡。

王苹(化名)是一位幸运者,这位学校教师放弃了原来的职业来应聘肯德基员工,理由是为了学习英语。不过2002年时过境迁后,我再次有机会见到她时她也承认,当时合资企业待遇高,钱多也是一个原因。

李娜(化名)1987年20岁,从民政局辞职应聘肯德基收银员,工资从原来民政局每月拿88元,到肯德基不算奖金每月拿256元。她的说法很有代表性,“赚的钱比我爸妈干一辈子革命工作还多,那工资多得不知怎么花”。

当时外资企业因为待遇很高,所以成为一种时尚职业。曾经发生过几百名大学生争先恐后去竞争酒店服务员的事件。肯德基也不例外地吸引了众多人才。李娜许多年后还为自己的成功入职仍存兴奋:“招聘时要求很高,身高、容貌都百里挑一,管理、考核也非常严格,肯德基的第一批员工一个赛一个漂亮,全是模特身材,演员笑容,年龄24岁以下。”

这一批员工那时候还不知道肯德基会给她们留下什么样的终生记忆。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年青人选择工作的第一站多是到肯德基这种公司打短工,或为了勤工俭学,或为了接触社会锻炼技能,肯德基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驿站。

然而北京肯德基的第一批员工开始并不了解这些。从许多人群中脱颖而出后,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金饭碗”。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自己错了。

如果现在打量这批员工,应该可以这样评价:他们是幸运的。

他们最早经受了国际化的严格培训。他们较早拥有了西方人事管理及薪金制度的经验。他们最有效地靠近了企业文化及企业的本质。他们这一批有模本的试验意义。

但是设身处地进入1987年他们的生活,你会发现,他们几乎全部经受了一场“炼狱”般的洗礼。

首先所有员工都必须参加一个月的培训,又是一次考试后再试用三个月,三个月内有不适应者可以随时停止试用。三个月期满,过关者订立三年劳动合同,所有员工人手一份《员工手册》,什么该奖,什么该罚,全按制度行事。每个人犯一次错误都得如实填写过失单,一般错误口头警告,三次口头警告等于一次书面警告,三次书面警告即被开除。错误严重的一次也可被书面警告或开除,每个人的报酬同工作岗位和工作表现联系在一起,各种打分标准有100多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