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汽車領域,有一羣耄耋之年,依舊精神矍鑠老汽車人,他們見證了改革開放的40年,帶領中國汽車工業闖到今天,他們不爲名利,不辭勞苦,約定每年相聚,共諫中國汽車產業之發展。

張書林

“幾年前我們在評價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前景的時候,選擇的影子企業就是吉利。吉利的成功有利於我們總結一些問題: 改革開放40週年如何看待自主品牌發展,自主品牌能不能成功,爲什麼能成功,緣何發展這麼快。“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祕書長張書林在發言前動情地說了這番話。

名義上是20年,實際上吉利和奇瑞都是從2000年以後才正式進入汽車行業,張書林認爲,產業政策爲自主品牌發展打造了有利環境,這是自主品牌得以迅速發展的客觀原因,“1994年我記得年產量是136萬輛,當時自主品牌生產的轎車10萬輛都不到,1994年出臺的第一部產業政策,明確中國汽車產業是我們的國民支柱產業,給自主品牌發展奠定了方向,給予了力量;合資公司外放股比不得超過50% ,給自主品牌發展留下了充分空間;轎車進入家庭,鼓勵私人購買轎車,解決了要不要發展轎車的爭論;零部件產業全部放開,爲整車廠發展提供保障”。

2000年以後,我們整個產業結構和格局都在變化,外資大量進入,特別是零部件供應商基本都進來了。當時國家支持的國產化,提出40%的國產化要求、爲自主品牌創造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國有零部件企業得到支持。但近幾年,這些企業仍難抵擋市場競爭,被淘汰出局。“機制問題是重大原因,好的自主品牌都善於學習,懂得與時俱進,有拼搏精神,對市場變化反應迅速”。談到中國品牌如何發展時,張書林總結了近年來一些企業的成功經驗。

胡茂元

上汽集團原董事長鬍茂元看來,吉利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一方面在於體制靈活,另外一方面還和它善於利用國際資源密不可分。他說:“吉利在開放的條件下,利用了世界資源,通過收購Volvo,提升了整個公司的製造和管理水平。”

對於未來自主品牌的發展,胡茂元表示,成功的企業要具備以下特質:首先經營者要敢擔當,要敢於試錯;其次要挑戰自我,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標;要建立容錯機制,容錯機制讓做事的人有膽識有魄力去做;當然也要有糾錯機制,獎懲分明。自主品牌要想取得更大發展,首先要變革機制。”胡茂元說到。

鄭煥明

和胡茂元的觀點一致,原北京汽車聯合公司總經理鄭煥明也表示,目前很多國有企業的問題也主要集中於體制限制,過度的行政干預導致很多國有企業無法放開手腳。“李書福同志給我們開了先河,尤其是他提出的三部曲,讓我感觸頗深。”鄭煥明在研討會現場賦詩一首,“《感賦吉利汽車》——青山沃土塑新城,四大精工應運生。強將雲集工匠湧,香車精益彩雲橫。橫空收購獎牌鎖,跨境穩操名令行。更喜飛車聯快手,超前鐫刻寓珠峯。”

李大開

執掌法士特多年,立下汗馬功勞的法士特原董事長李大開表示,吉利的成功值得學習,但不能全部模仿。“吉利是按照自己的模式走的,每一個企業都有各自的特點,並不等於都要重組和藉助國外品牌。升級轉型是所有企業的目標,都向智能化、數字化、自動化方向發展,但要結合實際,如果不結合實際,還要犯錯。近幾年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彎道超車,基礎都沒有搞好,2.0 、3.0都沒有達到,要搞4.0,很可能無法超車甚至翻車。過度重視互聯網化,忽視傳統產業,同樣會落後,我們要吸取教訓。”目前國內對基礎產業重視不足,在動力總成、關鍵零部件方面投入太少,核心零部件製造上,國內企業有很多短板待補。

陳斌

“今天我們還在談自主品牌的發展,首先對於自主品牌的這個叫法,我認爲是有很多問題的。”和其他人不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在破解自主品牌如何發展這個難題之前,首先質疑了題目。他解釋說:“大衆收購斯柯達,大衆說斯柯達是他們的品牌,但在捷克人眼裏,斯柯達始終屬於他們;同樣,沃爾沃到底是吉利的還是瑞典的,在李書福和瑞典人的心中,一樣答案不同。由此可見,無所謂源生地是不是本土,只要歸屬地在中國就行。因此我們今天談的不叫自主品牌,應該是中國品牌。”

在陳斌看來,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有品牌意識。品牌承載着資本和文化的力量,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年,在展示成績之前,首先要總結失敗的經驗和教訓,這纔有利於我們下一步的改革開放。過去幾十年,我們一直忽視品牌建設,很多用心打造的品牌沒有傳承,最終不了了之。

研討會最後,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讀了的一封信,年逾九旬的原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董事長李剛雖未能親臨現場,但在信中表達了對吉利和中國汽車工業的期待“展望吉利領克的開發和工業4.0爲我國汽車自主品牌的發展提供寶貴經驗。”。未來,中國品牌汽車還將面臨諸多挑戰,這些老一輩汽車人仍不遺餘力,繼續走在爲中國汽車工業奮鬥的路上。

文:陳婷婷編輯:藺天子

爆料熱線:

010-56002742;[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