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亮所在的微研團隊,短短半年就研製出國內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密微噴孔加工裝備,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目前產值突破億元。無錫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組副班長陳亮獲此殊榮,同時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4月21日,全國“2019最美職工”發佈儀式在北京舉行。無錫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組副班長陳亮獲此殊榮,同時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陳亮也是此次江蘇唯一入選“全國最美人物”的普通職工。從普通學徒到技能大師,他用17年的奮鬥打磨“中國製造”模具最精細的一微米。

“我是一名農民工”,這是陳亮介紹自己的固定開場白。1984年出生的陳亮來自宿遷農村。1998年,他進入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習;2002年中專畢業後,進入無錫微研股份有限公司成爲一名學徒工。

剛開始工作時,18歲的陳亮把公司車間所有的工序崗位都試了個遍,最後選擇了銑工,被分配到粗加工班組。鐵屑飛濺,被燙到手是家常便飯,做模具的原材料都是鋼材,搬運很費體力,這樣“黑、粗、重”的工作,他幹了5年。

幹着最苦最累的活,陳亮不甘心自己的發展僅限於此。“在無錫成家置業,對我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只有不斷學習,適應社會需要,才能更好地體現個人價值,所以往高技能方向發展是我的理想。”

5年裏,陳亮下班後主動留在公司跟着師傅學技術。平時生活節儉的他,買書卻很“大手大腳”,市面上數控銑加工的國內外書籍都“啃”了個遍。爲了學習自動化、編程等知識,他還拿出半年積蓄9000多元買了一臺電腦,“我記得到冬天,白天要幹活,天黑得早,手腳特別涼,半夜裏就多披幾件衣服接着學。”

5年夜以繼日的實踐與學習,陳亮等來了他的機遇。2007年,微研公司需要加工電視機的高精度定位銷,精度允許範圍爲2微米,當時加工中心班組的老師傅只能把精度做到3-4個微米。公司領導就調他到數控銑加工班組試用,陳亮學的理論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模具是工業之母、效益放大器。精密模具的製作一般是2-5微米,1微米精度的模具在市場上較爲罕見。陳亮一邊留心觀察師傅們的做法,一邊查閱資料,在電腦上編程模擬,探索解決方法。他創新工具,進行工序移植。公司加工中心的老師傅們只用刀具加工模具,他大膽嘗試加入精密砂輪,將二者組合使用,實現銑和磨的雙重功能,既提升生產精密模具的效率,又保證高品質。最終,他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

嶄露頭角的陳亮並未停止探索。2008年,他發現易拉環這個看似普通的東西,其製造模具卻多年依賴從美國、日本高價進口。爲了突破這個技術封鎖,他到國外深造時專門找資料,解決易拉環模具的凹凸模加工難題。他突破性地使用非製造常用工具,最終研製成功,打破國外長期壟斷,獲得中國模具工業協會精模獎一等獎。

2014年,清華大學與微研公司開展校企合作,共同承接國家863重點項目。陳亮所在的微研團隊,短短半年就研製出國內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密微噴孔加工裝備,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目前產值突破億元。“核心部件的精度越高,噴孔的形狀就越規則,噴出來的油霧就越穩定,事關安全與環保問題,馬虎不得。”

同年,陳亮參加由省政府牽頭的赴德考察項目。研修歸來後,陳亮更加註重生產的效率與精細化。眼下,無錫微研公司又和清華大學聯手,研製用於國產大飛機發動機的高端電加工設備,目前已進行試用。

對高精度的堅守,讓陳亮成爲無錫最年輕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一個人的優秀算不了什麼,一個團隊的優秀才是真的優秀。”陳亮說,他希望工作室的每個人都能成爲技能大師。“要百分百地傳、幫、帶,不要藏一手留一手,讓90後、00後真正成長起來,他們纔是今後建設大軍的主力。”

2005年帶徒至今,陳亮已培養30多名技術骨幹,工作室裏的90後技師陳小龍還當選蠡園開發區“最美工匠”。

立足崗位,精益求精。陳亮所在的微研團隊獲得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22項,榮獲省部級科技獎項4項。陳亮感慨:“科學築夢,技能報國,研製高精尖部件,促進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產業工人的光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