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世民當即痛批。公元624年,李淵到長安以北的宜君縣仁智宮避暑,李世民、李元吉隨從,李建成留守。

上可揮刀立馬,縱橫馳騁;下可指點江山,興國利民;人前禮賢下士,包容有度;獨處則揮毫潑墨,筆走龍蛇。如此集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於一身的人物,僅靠性格魅力和仁政是撐不起一統天下之大任的。究其一生,無論創業守業還是權力移交,李世民始終都在玩弄權術,陰陽兩謀在他手裏簡直就是統治天下的神器。也許是演技太精,以至於那些手段、作秀、陰暗都隨着他治下的朗朗乾坤而變得好看起來,從而使千古明君之名愈發顯赫。

一代帝王,究竟如何玩轉謀略,開啓“貞觀之治”?

一 當才能超越了野心

《新唐書》載,“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而所善客裴寂爲副監,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

爲了逼李淵起兵反隋,18歲的李世民竟不惜坑爹,用美人計逼其就範。當然你可以說都是裴寂和劉文靜的主意。可沒有李世民拍板,誰敢陷害這位皇親國戚?李淵可是隋煬帝保真無假的親表兄。不管如何被動,李淵畢竟喝了酒、躺了龍牀,睡了帝妃。這足以讓他的家族灰飛煙滅!李世民的托兒裴寂趁機勸李淵起兵造反,一可免除滅族之災,二可得大隋江山。面對眼前的滔天大禍,李淵哪裏還有退路?

公元617年,李淵拉起反隋大旗,於太原正式起兵!

作爲策劃者,烽火狼煙完美地激發出了李世民的軍事才能。自從十六歲隨雲定興出征,隋煬帝在雁門被圍,他獻疑兵之計解圍後就一發不可收,晉陽首義,破薛舉、宋老生、劉武周、宋金剛,攻克洛陽,擒王世充和竇建德,其功無人能比。在幾個兒子的精誠團結下,李淵於公元618年5月,稱帝建唐。之後爲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大規模戰役。其中李世民指揮了四次,且次次大捷。

赫赫戰功堆積起來的不是地位的上升,而是心理失衡。自己有勇有謀,剛毅果斷,戰場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他覺得,自己和自己的團隊纔是開疆拓土,指點江山的不二人選。可現實並不因你優秀而賜給你機遇,按照皇室法則,只有謫長子纔有資格繼承皇位,要怪只能怪他娘沒排好序。

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制度是悲劇之源。雖然立儲製法則不可謂不嚴格,可哪朝哪代被老老實實地執行過呢?看着身爲太子的大哥和四弟越來越受寵,李世民心裏的怨憤越積越深,野心也越來越大,時間一長便形成了堅定信念:“王者之位,非我莫屬”。很快,以洛陽爲中心,山東爲範圍,各路豪傑爲中堅力量的秦府集團,就對李建成的東宮地位甚至李淵的皇權形成了嚴重威脅。沉穩老成,做事滴水不漏的李建成除了武功劍術稍微遜色,才幹絕對在李世民之上。他覺察二弟的野心後,迅速與四弟李元吉組成了同盟。

從此,三兄弟圍繞皇位展開了明爭暗鬥。李淵最不願看到這種局面,他不顧李世民的苦苦哀求,將其心腹劉文靜誅殺。爲李建成除障,同時震懾李世民。

李世民是個擅於破壞規則的人。從佈下美人計誘使老爹起兵開始,就註定他不會安分守己,更不會被動等待。李建成守規矩且仁厚,有所忌憚,有所敬畏。面對李世民的虎視眈眈,他和弟弟只是防備,並沒有起殺機。而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勢在必行,爲達目的什麼都可以做!

公元624年,李淵到長安以北的宜君縣仁智宮避暑,李世民、李元吉隨從,李建成留守。不久手下密報,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謀反。李淵即命李建成見駕。驚恐萬分的太子沒有聽從部下起兵的建議,選擇了孤身請罪。楊文幹得知李建成被囚,遂起兵救主。李淵一面調查,一面派李世民平叛,並許諾成功後改立他爲太子。沒等李世民起兵,楊文幹就死於內訌。高祖放太子回京,責兄弟不睦,將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流放。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時,引用了唐朝劉餗《隋唐嘉話》中“人妄告東宮”之句,道出“楊文幹事件”乃是李世民一手策劃。

老謀深算的李淵洗清了李建成,李世民失望之餘,又生一計。在李建成的家宴上喝得不省人事,吐血數升,以給父皇造成一種喝酒中毒的假象。李淵再次證明太子清白,之後將兩人各打二十大板。這種責罰並不能打消李世民熊熊燃燒的權利慾。他情知自己在父皇心中信任已失,乾脆放出大招兒,說大哥和四弟染指後宮嬪妃。這下把李淵驚着了。他不相信兩個兒子會幹出這等齷齪之事,可面對李世民提供的細節,還是讓老皇帝做出了第二天早朝與兩個兒子當面對質的決定。李世民就等着這句話,他要的就是大哥和四弟在一起,只要他們一出現,所有的夢想就會成真。

公元626年7月2日這天對於李氏家族來講,是可怕的一天。李建成和李元吉聽候父皇召喚,騎馬直奔皇宮。走到玄武門時,李元吉覺察有埋伏,當看到李世民一臉兇相,頓知有變。他慌忙搭弓拉箭。李建成則完全呆掉,根本不知道還手。李世民沒有絲毫猶豫,從容拉弓射殺了大哥,李元吉則被刮刀砍死。之後李世民又把兄弟二人遺下的共十個兒子斬草除根。

權利是激發狼性的溫牀。此刻,李世民心頭,輕鬆、負罪感、恐懼一齊湧來。他來不及安撫情緒,跌跌撞撞地摸到皇宮,跪在李淵面前嚎啕大哭:“父皇,大哥和四弟蓄意謀反,我已經替您清理”。

二 千古柔術籠人心

位居高位者,必須具有瞬息萬變的思維。李淵震驚之餘,頃刻明白:此刻李世民的哭,一爲“訴冤”,二是逼宮。宰相陳叔達乘機進言:“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如果把他立爲太子,委以重任,天下就可以太平無事”。老皇帝沉默:眼前這個兒子連手足都能殺,更遑論他這個風燭殘年的老頭子?儘管自己在位不過九年,可是,爲了李氏家業,爲了大唐江山,也爲了自己,遜位是唯一選擇!李淵順水推舟:“善,此吾素心也。”

接下來,李淵冊立李世民爲太子,並詔告天下:“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奏聞。”兩個月之後,李淵正式爲李世民舉行了登基儀式,將他送上了權力寶座,是爲唐太宗,年號“貞觀”。這等於給李世民製造的這場命案披上了一件華麗外衣,爲他的繼位打上了合法標籤。

不知道李世民是不是從同室操戈的慘烈中生出悔意,從史書上對這樁爲人詬病的血案語言不詳上可以讀出:他害怕輿論攻擊,更害怕失掉民心。當他用權力平復了一切蛛絲馬跡之後,還是不能心安。夜夜夢厲鬼追殺,以至噩夢不斷。只有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手持兵器在門前站崗,方能安心入睡。兩員大將長期熬夜,雙雙病倒,李世民乾脆將兩人變成了門神,命人將二人畫像貼在門上以震妖魔。後來,他終於找到了永世安魂法:只有把帝國經營得絢爛繁華,成爲千古明君,纔可以抵消這宗族血案的一切後遺症。

李世民暫時拋棄陰謀,改用陽謀來給自己鍍金。他開始籠絡人心:把李建成的黨羽全部收歸麾下。並立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規,凡有破壞君臣關係的誣告者一律斬殺。

《舊唐書劉文靜傳》載,李世民於公元626年10月封賞功臣。除了劉文靜,被封國公的43人全是實封戶。有食1500戶、1000戶,900戶各各不等。11月,他又降封宗室。理由是:“朕爲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朕做天子就是爲了養護百姓,怎麼可以勞頓百姓來養護自己的宗族呢!降宗室郡王皆爲縣公,但有功者不降。

接着又在囚犯身上大做文章。

李世民曾下詔廣開言路,以利建設。可即便重賞也無人進諫。

某日,丞相長孫無忌與李世民下棋,期間不斷驚呼:“皇上的棋玄極了,玄而又玄。玄啊,玄”,不解其意的李世民問計長孫皇后,皇后一語點醒:“皇上,哪件事跟玄字有關?”李世民恍然大悟,原來長孫無忌在影射“玄武門之變”。是啊,自己手刃親足,誰還敢提意見?很快,李世民就改變了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大理寺卿上奏:400名將於秋後處斬的死囚日夜痛哭,影響很壞,建議提前用刑。李世民瞭解到,囚犯們並不怕死,而是死期臨近心願未了。李世民沉思良久,有了主意。

第二天早朝,他宣佈將死囚全部放歸,等他們處理好家事後再回來受刑。大臣們強烈反對:這是放虎歸山!癡人說夢!李世民主意已定,親自到監獄宣佈。他說:“朕知道你們是罪人,但上天有好生之德,聽說有人還未了結家中後事,朕恩准爾等先行返家,處理完後事再回獄受刑,爾等以爲如何?”囚犯們呆掉了,醒悟過來後,磕頭如搗蒜……

第二年秋天,400名囚犯無一漏缺,全部歸案。全城百姓無不心悅誠服,齊呼“吾皇萬

歲,萬歲,萬萬歲!”這一招兒豈止收買了一座城?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在《縱囚論》中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違反法度,是沽名釣譽的一種手段。

不管怎樣,李世民扳正了形象。

對待涉罪官員,他總是勸人家以天下爲大計,遵紀守法,然後用物質賞賜安撫。濮州刺史龐相壽就得到了這種待遇。

刑部尚書張亮被控謀反,李世民及衆臣一致要殺。殿中少監李道裕認爲張亮犯罪證據不

足,不應定罪。失了面子的唐太宗盛怒之下,將張亮問斬。之後,李世民竟建議宰相把刑部侍郎這個空們給讓衝撞他的李道裕。理由是李道裕執法謹慎嚴格。任命一公開,朝廷上下無不盛讚皇帝的仁德雅量,開明君主的招牌越來越響!

赫赫名將李勣舊傷復發。太醫診治後說“須灰可療”。李世民一聽,當即剪掉自己的鬍子遞給太醫。這可是皇帝的鬍子呀!要知道,古人信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損之大不孝”。這一舉動,讓李勣從此死心塌地效忠。

李世民最擅長恩威並舉。

公元630年,李靖平滅東突厥,爲大唐立下不世之功。凱旋迴朝卻突然被御史大夫溫彥博參了一本。理由是“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於亂兵之手”。打了勝仗,弄點戰利品再正常不過。李靖最知道那些武將因功高蓋主被殺的故事了,他硬着頭皮覲見皇帝。李世民冷着臉,劈頭蓋臉地一頓訓斥。李靖不敢辯解,不敢邀功,只頻頻叩首謝罪。

不久,太宗又傳他進宮:“隋朝將領史萬歲擊敗西突厥的達頭可汗,回朝後卻有功不賞,被隨便安了一個罪名殺了。你放心,朕是不會幹這種不義之事的。朕決定赦免你的罪行,獎勵你!”說完下詔加封李靖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並賜食邑五百戶。幾天後,李世民又對李靖說:“前些日子有人進你讒言,你可千萬不要爲此介懷啊!”。隨即又賜絹二千匹,拜李靖爲尚書右僕射。短短几天,天上地下,冰火兩重。從惴惴不安到頻頻獲賞,出將入相、位極人臣!如此跌宕起伏、乍起乍落,李靖不勝欷歔,深深領教了李世民的政治手腕!

對尉遲敬德,李世民也是輕鬆駕馭。有一次,尉遲敬德在國宴上耍酒瘋,將親王李道宗給打了。李世民當即痛批。從此,這位猛將一改粗獷豪放,變得謹小慎微起來。

公元639年,君臣聊天,氣氛輕鬆。李世民話鋒一轉:“有人說你造反,怎麼回事”?尉遲敬德明白,皇帝要念緊箍咒了!他站起來高聲說:“是,臣要造反”,說着解開上衣,露出排排箭傷和刀疤。李世民扶起尉遲敬德:“賢卿,朕就是因爲放心你,纔跟你說這事!”尉遲敬德心裏五味雜陳。

李世民太會拿捏分寸。總是在施恩發威的間隙,適時地亮出他的仁義。某日,趁和尉遲敬德議事,李世民突然冒出一句:”朕打算把女兒許配給你,不知賢卿意下如何”?彼時,尉遲敬德五十五歲,太宗四十三歲。尉遲敬德驚出一身冷汗,“臣妻室雖出身卑微,但與臣共貧賤、同患難已經幾十年。臣雖不學無術,但也知道古人‘富不易妻’的道理,所以迎娶公主一事,實在非臣所願。”李世民笑了笑,很滿意。其實不過是試試老部下的野心,以便隨時掌控。哪裏肯真的把花樣年華的女兒嫁給這個比自己還大的糟老頭呢?

三 權力過渡布深局

李世民馭人有術,對武將專治且強硬;對喫軟不喫硬的文臣則以安撫、封賞等手段來拉攏腐蝕。

公元649年,太宗一病不起.他將太子李治叫到牀前,做了祕密交待:“李勣爲人可靠,但你太年輕又無恩於他,恐怕難以駕馭。這樣,我找個理由將李勣趕出京城,我死後,你再把他召回來,授僕射一職,這樣他得到了你的恩惠,肯定會效忠於你”。接下來李世民把李勣貶往邊關。李勣沒有絲毫猶豫,連衣服都沒換,家也不回,立即離京。這番洞察秋毫和雷厲風行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對得起他“智多星”的美譽。

高宗繼位後即將李勣調回來,官復原職,然後加官進爵,委以重任。熟知一切套路,善於察言觀色的李勣早就看出新皇帝李治的外強中乾和武則天的不同凡響。

公元655年,皇上要封武媚娘爲皇后。大臣們一致反對。徵求李勣意見時,他漫不經心地說:“這是您的家裏的事,不需要別人參與。”李勣只靠一句話,不僅贏得了現任皇上的心,還贏得了未來皇上的心。李世民的擔心還是應驗了。李勣的心機豈非李治能夠把握?這個人能經歷三任皇帝而不倒,絕非等閒之輩。

李世民的執政生涯,無時不在運用權術。

孔子在《左傳.昭公二十年》中載:“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李世民用信手拈來的陰陽兩謀,加上仁法兼施,賞不避仇敵,罰不庇親戚;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廣納諫;以農爲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政治聯姻等政策,將唐朝發展了成空前遼闊的多民族國家,使“貞觀之治”、大唐盛名後世流傳!

別忘了,李世民曾極力想把李元吉的妃子楊氏納爲皇后,數次叫囂着要殺死魏徵那個鄉巴佬,他嗜好丹藥、晚年好大喜功……他身上有許多陰暗面。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千古明君的名號會來得更純粹些。當然,如果沒有那場血腥的開場白牽制着他的神經,大唐帝國會是那樣一個花團錦簇,烈烈盛名的大唐嗎?成年人只喜歡看結果。不管曾經多麼不堪,人們只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花,鮮有人注意葉底的蒼蠅!不注意不代表沒有,真相永遠都是真相。只有瞭解了真相,才能做到以史爲爲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