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個時候馬東說:不對,是因爲你從來都只是大多數人。《奇葩說》的觀衆是一羣什麼樣的人。

一直以來,馬東在《奇葩說》上都是八面玲瓏的。他會給嘉賓和其他導師挖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坑。也會在現場有火藥味的苗頭出現時及時澆上一盆水。

他從來都能很好地拿捏分寸,在危險的邊緣瘋狂試探,讓嘉賓有點牙癢癢,卻不至於難堪。

馬東是圓滑的,但不油膩。即便他那樣赤裸裸地打廣告,也不討人嫌。比起總是想偷偷摸摸賣點知識和焦慮的羅振宇,馬東的觀衆緣甩他八條馬路都不止。

但最近這一期《奇葩說》,褚殷教授站起來發言的時候,馬東的態度非常嚴厲,幾乎可以用強硬來形容。這讓人非常不適應。

這一期的論題是:戀愛多年我卻恐婚,現在面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嗎?

很有趣的是,正方的黃執中、如晶,反方的傅首爾、邱晨,都站在了大齡未婚女青年的立場去打辯論。

這場反方喫虧在開辯前大多數觀衆站在了反方的立場。對於牆頭草現象越來越嚴重的《奇葩說》,開辯前一面倒幾乎註定了多數立場一方的失敗。

這一場主要亮點還是黃執中跟邱晨。BBK就是BBK,薑還是老的辣。(突然懷念姜思達了)

馬東在《奇葩說》第一次嚴厲地懟人:你從來都只是大多數人

黃執中高級的一點在於他把恐婚延展爲了對親密關係的恐懼,恐婚的真正含義是你最親愛的人,你卻不能跟他/她更進一步。

邱晨則直接質疑“恐婚”的合理性,反對隨便給人戴上“恐婚”的帽子。她支持不婚,提出如果不想讓人恐婚,那就該提出更吸引人,更優厚的婚姻條件,給到“恐婚族”更多的安全感。這一觀點得到了在場大多數觀衆的支持。

我們一直勸《奇葩說》的辯手要接地氣,接誰的氣?就是現場觀衆的氣囉。觀衆纔是決定比賽勝負,辯手去留的關鍵。

《奇葩說》的觀衆是一羣什麼樣的人?我不知道入選現場觀衆的標準是什麼,但是根據馬東的現場調研以及鏡頭看到的情形,現場全是年輕人。大部分人是未婚的,女性佔了一大半。這羣人的特點是感性、容易被打動,立場不堅定,所以經常會牆頭草兩面倒,雙方票數大比分起伏不定,而後發言的一方經常能獲勝。

馬東在《奇葩說》第一次嚴厲地懟人:你從來都只是大多數人

無論是黃執中,還是邱晨,都看清楚了這一點。所以他們都選擇最能打動女性的觀點去辯論。《奇葩說》本質上是一檔給年輕人看的節目。

當比賽結果塵埃落定後,褚殷教授站起來發表不同意見,就顯得非常格格不入。

褚殷站起來就說:薛兆豐是教授,我也是教授。(帽子都是別人給戴纔好看,自己戴,多少有些尷尬。)

然後他開始講:

馬東在《奇葩說》第一次嚴厲地懟人:你從來都只是大多數人

大家都把不結婚當做個性解放,在這個個人主義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以爲自己很強大,所以不需要結婚。但是過了五十歲,你有另一個想法,你需要有人幫助,四十五歲失業了怎麼辦?六十五歲以後進了養老院,沒有孩子來看你,你知道護工會怎麼虐待你嘛?五十歲以後,你像這些成功人(指馬東、蔡康永等人)一樣,一個人飄在社會上的概率是很小的,你需要一個人幫你一起走。婚姻就是一個最不壞的選擇……

這段話特別耳熟,在場的大齡未婚姑娘們,可能經常聽爸爸媽媽,七大姑八大姨這麼說。褚教授這話特別不討喜。所以黃執中他們沒有采用他的觀點,採用了的話就鐵定贏不了。

可是比都比完了,褚殷爲啥非得說呢?他不知道自己會招人煩嗎?非也。褚教授這話有點冒傻氣,卻偏要說,是因爲整個現場都沉浸在一種“反婚主義”的氣氛裏,難以自拔。而這檔節目是會被很多年輕人看到的,這很危險。

可馬東是怎麼回應的呢?我從未見他如此擺明車馬地反對一個人,抨擊地不留情面。

馬東說:我特別不喜歡褚殷說的“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當我來代表大多數人告訴你這個世界的真相的時候,極其危險。因爲我們無法預測自己五十五歲的時候會是什麼樣,所以我們無法代表大多數人。

褚殷回答:但是我們有統計,有概率。我們在三十五歲以前覺得自己不是大多數人,可是過了五十五歲,你很有可能就是大多數人。

這個時候馬東說:不對,是因爲你從來都只是大多數人。當你覺得自己是大多數人的時候,少數人是誰?

這段話是非常不禮貌的,帶有一種俯視的感覺。

馬東在《奇葩說》第一次嚴厲地懟人:你從來都只是大多數人

成爲大多數人,是一件值得被鄙視的事嗎?這世上有多少人能像馬東、像蔡康永一樣,隨心所欲肆意地過一生,而不被金錢、親情、愛情所困?

這個世界的真相,爲什麼要由大多數人來告訴你?恰恰是因爲大多數人最後都成了大多數人。

很多20多歲,30出頭的年輕人,覺得自己能賺會花,無所不能,幹嘛要結婚?幹嘛要考慮養老?幹嘛要生孩子,上班上得好好的,一言不合就要辭職,背個包就出去旅遊了,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無所畏懼,瀟灑地不得了。

你跟他講,要結婚,要做人生規劃,要穩定,他翻你一個大白眼:憑什麼?

我曾經也是他們中的一員,年輕嘛。

可是後來我慢慢地理解了,其實自己就是大多數人。

年輕的時候要去闖,要去做各種挑戰性高的工作,哪怕不穩定,哪怕996。對父母考公務員的建議嗤之以鼻。成爲父母后,發現孩子要接送,家庭要兼顧,又怕失業,希望有穩定的收入,轉過頭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公務員,少喫點苦,少一點不確定性。

年輕的時候不想要孩子,想要happy,想要瀟灑地二人世界,誰勸生孩子都不屑一顧。等年齡大了生下孩子,腰痠背痛地爲了孩子熬夜的時候,才羨慕那些小姑娘早早生完孩子,早早恢復了身材,就連開家長會都倍有面子。

周國平說:“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麼,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纔是圓滿。”

成爲大多數人沒什麼不好,可問題是鋪天蓋地的公衆號和輿論在一起熬一鍋雞湯,灌給年輕人:你不能平庸,你不是大多數人,你很特別,你特立獨行,你是不一樣的煙火……

比起勸少數人選擇容易走的路更危險的,是不讓大多數人的聲音被聽見,不給年輕人後悔的機會。

這個社會對少數人已經足夠寬容了,寬容到人們開始鄙視大多數人。

我聽說過很多堅持丁克多年的家庭後來男方後悔了,女方卻生不出來,只能分道揚鑣。也聽說過年輕時信誓旦旦說自己老了,病了,就找根繩子吊死,結果得了癌症要求家人賣房子救他的老人。

馬東在《奇葩說》第一次嚴厲地懟人:你從來都只是大多數人

我最愛的作家王小波在他的《黃金時代》中說:我年輕的時候,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喫,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大多數人終將成爲大多數人。

馬東,請不要鄙視大多數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