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記載,關羽是山西解州人,年輕時他大概也是個脾氣火爆的熱血青年,不知犯了什麼罪,受到官府追捕,以至於“亡命涿郡”,陰差陽錯跑到了劉備的家鄉涿郡,並結識了劉備。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東漢王朝天下大亂。


不甘平淡的劉備,也拉起一支人馬參與逐鹿中原,孔武有力的關羽張飛成了他的哼哈二將,爲劉備浴血疆場,征戰殺伐,獨立指揮和參與了很多大型戰役。可以說,劉備打下的江山,一半是關羽的功勞也不爲過。


劉備空有雄心壯志,但在漢末三國羣雄割據的亂世中,苦苦打拼了十七年,眼看人到中年,髀肉復生,卻始終不得要領,事業蕭條,別說一統河山稱孤道寡,就連當個割據一方的小軍閥都難,整天像游擊隊一樣東奔西跑,寄人籬下,前途一片灰暗。


直到公元201年,劉備在荊州軍閥劉表出暫住期間,意外地得知了世外高人諸葛亮的存在。從此兩人風雲際會,諸葛亮的到來,成了劉備發跡之路的領航者和引路人。諸葛亮爲劉備制定“隆中對”,成爲劉備開創蜀漢的基本藍圖,蜀漢的建立,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都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密不可分。


諸葛亮和關羽,一文一武,一將一相,都是劉備集團的中堅力量與核心骨幹成員。他們對蜀漢所做出的貢獻,在伯仲之間,難分高下。諸葛亮負責在戰略層面高屋建瓴制定發展路線和步驟,關羽則負責具體落實實施。如果沒有了諸葛亮,關羽的武功再厲害,也只能一事無成,於事無補。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了關羽的執行力,諸葛亮的計策再高明,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淪爲無法實現的空想。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和關羽,誰纔是劉備心中最信任的人?誰才真正在劉備心目中重於泰山?從資歷上看,關羽佔優勢,他從184年已經追隨劉備左右,諸葛亮在201年才與劉備相逢,在講究論資排輩的古代,諸葛亮的資歷顯然要稍遜一籌。


從官階地位上看,諸葛亮最高做到丞相、錄尚書事,軍國大事一把抓,身爲文武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劉備死前,甚至讓劉禪尊稱諸葛亮爲“相父”,地位尊崇無人可比。關羽生前最高做到前將軍,不如諸葛亮。

但《三國志》中的三個字,卻早已說明了一切。《三國志》記載,劉備在蜀漢開國登基後,大封功臣,“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這“假節鉞”三字重於千鈞。所謂“假節鉞”,實際相當於皇帝把對文臣武將的生殺大權,授予給某個大臣。擁有了“假節鉞”權力的大臣,就擁有了“如朕親臨”的身份,在任何時候,對文武百官都有先斬後奏的最大權力。


反觀諸葛亮,僅僅獲得“假節”的權限。“假節”,從某種程度上相當於“假節鉞”的縮水版,只擁有極爲有限的先斬後奏權力,在平時無效,僅能在戰時誅殺犯了軍法、貽誤軍機的武將。兩者的權限範圍相差極大。皇帝對大臣授權分爲“假節、持節、使持節、假節鉞”四等,諸葛亮的“假節”處在末端,關羽的“假節鉞”處在頂端。

擁有“假節鉞”者,還有一項專屬權利,可以斬殺“節將”,包括“假節、持節、使持節”者。換而言之,關羽同劉備一樣,擁有斬殺諸葛亮的權力。如此一來,劉備授予關羽“假節鉞”三字的深意不言自明,關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要遠高於諸葛亮,關羽纔是劉備最信任的人。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