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際上,“反英雄”類型在美國有着廣泛的社會接受度,在漫畫、電影、戲劇等各門類文藝形態中都有着持續性的呈現,有着長期的文化心理積累。“反英雄”類型從誕生那天起,就是美國的漫畫、電影、戲劇等通俗文藝作品對資本主義內在危機的文藝回應。

(原標題:孫佳山:當暴徒戴上“小丑”面具,我們該警惕什麼?)

當香港暴徒戴上“小丑”面具 我們該警惕什麼?

電影《小丑》劇照

《小丑》與好萊塢的“反英雄”類型

過去我們在談及好萊塢電影的主流敘事時,常常着眼於那些或形象帥氣、能力出衆、勇於自我犧牲,或儘管是小人物但經過屌絲逆襲完成自我救贖的美式英雄形象。然而在好萊塢電影的英雄形象譜系中,還有另外一種過去被忽視了的類型——“反英雄”。他們大多自我壓抑,無法進入主流,不一定都崇尚用暴力、殺戮解決問題,卻都有着自身獨特的價值標準和訴求,不會像大多數正面英雄那樣去伸張正義,但總會通過自身的方式爲觀衆帶來“爽點”。

尤其在漫畫改編電影中,“反英雄”是非常有存在感的英雄類型。從《V字仇殺隊》到《毒液》、《死侍》,再到近期引發熱議的“小丑”亞瑟,以及在明後年即將與觀衆見面的“黑亞當”,都是典型的“反英雄”。

從電影本身來看,《小丑》創造了兩個紀錄,既是今年最掙錢的R級電影,也是迄今爲止所有漫改電影當中最掙錢的一部——雖然漫威、DC宇宙爲我們貢獻了那麼多耳熟能詳的大片,但都不如《小丑》賺錢。

當前,漫威宇宙的第一輪IP改編已經結束,大家原本都以爲會有一個相對的“空檔期”,結果DC宇宙包括《小丑》這樣的衍生IP卻迅速接盤——不要低估好萊塢,確實傳統好萊塢的類型電影現在已經大不如前,但是它們的漫改IP電影卻迅速跟進,並正在承擔着主要的意識形態職能。

所以,只要對“小丑”稍微進行溯源,就不難發現這個故事是從DC宇宙的“蝙蝠俠”系列中延伸出來的。“小丑”,也就是“蝙蝠俠”的故事,誕生在上世紀“大蕭條”時代,以紐約爲藍本的,經濟衰敗、社會動盪的美國虛構城市哥譚。正是在那樣的背景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都面臨着深度危機,社會治安狀況自然十分糟糕,失業、疾病、飢餓,貧富分化成爲了社會中難以消散的陰霾。因此,當傳統的公檢法系統,也就是傳統的正義倫理無法維護社會秩序的時候,就只能讓“蝙蝠俠”這種超級英雄來守護哥譚市。

當香港暴徒戴上“小丑”面具 我們該警惕什麼?

《蝙蝠俠:黑暗騎士》劇照

只不過成年人都知道,要是“蝙蝠俠”能解決一切,美國式的和諧社會早就建成了。所以,“小丑”和“蝙蝠俠”是互爲鏡像的一體兩面,“小丑”不過是“蝙蝠俠”這種“偉光正”式的超級英雄的“反面”或“B面”,是“蝙蝠俠”所無法正視的自我。這就是爲什麼“小丑”形象能和“蝙蝠俠”形象一同延續半個多世紀的原因。

真信“蝙蝠俠”你就輸了。

“反英雄”爲美國社會情緒提供了排泄的“下水道”

正是社會的極度不公平才造就了“小丑”。

所以在影片中,例如當主人公亞瑟在地鐵上被三個華爾街精英戲弄、毆打後,奮起反殺三人,以及最後他在演播室公開射殺主持人——這些舉動其實是“小丑”替“蝙蝠俠”完成了超級英雄不方便乾的“法外執法”的“髒活”——何況這些“髒活”是有快感的。那麼,無論在劇中,還是劇外,就都爲現實中的社會情緒提供了宣泄的出口。

“反英雄”類型從誕生那天起,就是美國的漫畫、電影、戲劇等通俗文藝作品對資本主義內在危機的文藝回應。當傳統的英雄形象、敘事無法疏解資本主義內在危機的時侯,“反英雄”類型就應運而生了。在一些情況下,帶有“爽點”的“反英雄”恰恰能起到傳統英雄所不能起到的意識形態疏導作用。

在傳統“蝙蝠俠”故事中,“小丑”是個徹徹底底的反派,而今天的《小丑》卻完成了歷史進化。一方面,在技術上成熟地應用了在《禁閉島》、《盜夢空間》等商業類型電影中已經非常成熟的自反性開放式結尾等敘事技巧,增加文本的多義性厚度;另一方面,又將“法外執法”的“髒活兒”,也就是反抗資本主義內在危機的社會抗爭,巧妙地張冠李戴爲無政府主義的隨機暴力,在讓觀衆享受“快感”的時刻裏,非常隱蔽地設置了這種“快感”的上限。

於是這種“快感”,就失去了方向性,其起源本來是來自美國、來自資本主義本身的內在危機,但由於這種被偷樑換柱爲無政府主義隨機暴力的“快感”,失去了方向性指引,在隱含有反社會“原罪”的同時,也變得可以在任何語境下複製、粘貼。如同美元的超發,可以轉移美國的通貨膨脹,《小丑》也以類似的邏輯,轉嫁了美國的國內矛盾。

這就是《小丑》背後的最大祕密。

當“港獨”暴徒帶上“小丑”的面具

在這個意義上,本是具體的美國,就完成了抽象化:本該指向美國社會的資本主義結構的批判,就轉換成了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釋放的無政府主義“法外執法”的快感。尤其近期在香港的高校、街頭,一再有“港獨”暴徒戴着《V字仇殺隊》、《小丑》式的面具,就充分說明了這一問題。本是美國社會資本主義內在危機的產物,卻成爲了煽動他國社會動亂的意識形態工具。

當香港暴徒戴上“小丑”面具 我們該警惕什麼?

資料圖  圖自“橙新聞”

在今天,我們絕不能忽視美國輸出“反英雄”類型的意識形態考量。在這裏,並不是說諸如《小丑》的電影生產在主觀上就一定有這樣的目的,但是在好萊塢電影的生產、傳播機制下,就一定會有這樣的客觀效果,這也正是美國文化產業體系、機制成熟的地方。要知道,以好萊塢爲核心的美國文化產業,在由週期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引發的政治危機、社會危機、文化危機當中,積累了豐富的處理經驗,而且這套文化產業體系、機制在冷戰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實際上,“反英雄”類型在美國有着廣泛的社會接受度,在漫畫、電影、戲劇等各門類文藝形態中都有着持續性的呈現,有着長期的文化心理積累。對於這類“反英雄”類型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社會也是有所準備。《小丑》在好萊塢TCL中國劇院舉行首映禮時,現場就採取了嚴密的安保措施。

當下,傳統的好萊塢商業類型電影的確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大的市場和影響,R級電影反而獲得了過去所不具備的空間, 在可預見的未來,R級電影的文化功能、文化角色、文化影響將會越來越大。而對於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和地區而言,面對這種新的意識形態競爭模式,再以過去“圍堵”的方式,顯然無法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當香港暴徒戴上“小丑”面具 我們該警惕什麼?

擁有不少粉絲的《美國恐怖故事》

在未來,我們應創造出符合自身國情,有自身特色的“反英雄”類型來與之進行長期博弈。從文藝資源上來說,我國其實並不那麼缺乏類似的IP積累。無論是過去的“反特”、“諜戰”題材,還是譬如麥家、劉慈欣等的當代通俗文藝作品,都有着類似的、尚待挖掘的文藝資源。這些都需要全行業、全社會一起來努力,進一步提升我國文化工業的集成、加工能力,調整和完善我國文化產業的內部結構。

畢竟好萊塢發育到這一步用了大幾十年,我們自然不要幻想在短期內就能迅速解決。

李超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李超_NB128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