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與德國首相俾斯麥、美國總統格蘭特並稱爲“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李鴻章位列第一位。

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評價一個人是很容易同時也是很難的事情:不同時期、不同角度、不同觀念、不同感情的人,對他都有不同的評價。
一、生平
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東鄉磨店人。中國近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投筆從戎,屢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動洋務運動,晚年入值中樞,主持外交,活躍在晚清政壇上長達40年之久。

李鴻章所處的時代,朝廷腐敗,列強環伺,國勢危殆,但他還能較清醒地認識到“窮則變、變則通”、用“自強”來“求富”,他把魏源、林則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諸“借法富強”的實踐。積極主張採用西方先進技術、改革兵制、發展海軍、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
他修鐵路、辦電報局、開礦山、建立同文館,選派留學生出洋,建立新式海軍,還曾先後創辦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

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二、罪過?
對於李鴻章的主要罪過人們還是認爲他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我們應該看到,由李鴻章出面簽署那些條約,並不等於就應該由李鴻章來承擔全部責任。清朝的全體軍機大臣曾經給皇帝上過一份奏摺,裏面說:“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鴻章之過”,曾令李鴻章老淚縱橫。

李鴻章有時真不想再捲入這種尷尬的境地,1896年,俄國沙皇加冕,各國派員祝賀,朝廷派出去的又是李鴻章。李鴻章以在馬關被刺爲由一再推辭,而朝廷一再堅決不準,只到李鴻章表示“非敢愛身,惟虞辱命”,“一息尚存,萬程當赴”。

每一次在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出來收拾殘局的總是李鴻章。
三、幸與不幸
每當滿清政府把這個巨大的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惟一必須啓用的人就是李鴻章。
對國家來說,這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但對李鴻章本人來說,卻幾乎就是不幸。

1901年11月1日,李鴻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辭世。李鴻章一死,大清上下就失去了惟一能夠與洋人周旋的人。所以李鴻章的死,令“太后及帝哭失聲”,大清國猶如“梁傾棟折,驟失倚侍”。
四、後人評價
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曾寫道,“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以中國當時的國勢,“內治不修,則外交實無可辯之理,雖才十倍於李鴻章者,其對外之策,固不得不隱忍遷就於一時也”。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爲“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慈禧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爲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爲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爲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堅持每日原創更新的小編需要您的關注與分享,精闢觀點請大聲說出來,您寶貴的意見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