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史家普遍認爲皇太極由於過於肥胖死於猝然間心腦血管疾病突發,更是沒有留下有關皇位繼承的隻言片語。所以,皇位繼承人只能根據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於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的汗諭來推舉,所謂“擇能聽爾八王之言者嗣父爲國君”,實質上就是由滿洲貴族共同決定皇位繼承人,這個不確定性就比較大了,還得角逐上位。

而豪格爭奪皇位失敗並從顯赫的親王之位最後淪爲階下囚死於獄中,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爭奪皇位的關鍵時刻,政治敏感度不足,被多爾袞佔得先機,痛失皇位。

在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猝死後,各方勢力圍繞着繼承人問題就開始蠢蠢欲動,即所謂“先帝上賓,諸王兄弟,相爭爲亂,窺伺神器”,而以當時的形勢,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是皇位的主要爭奪者,各方勢力或擁戴多爾袞,或支持豪格,雙方可謂是劍拔弩張,僵持不下。

相對於多爾袞,豪格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是有一定的優勢的,做爲皇太極的長子的豪格首先就得到了皇太極親自掌握的兩黃旗的支持,在八月十四日嗣君會議召開前,兩黃旗大臣就紛紛聚集到豪格家中表態發誓支持豪格爲君,“往肅王家中,言欲立豪格爲君”《清世祖實錄·卷三十七》記載:“又圖賴、索尼、鞏阿岱、錫翰、鰲拜六人,共立盟誓,共生死一處。
而在嗣君會議的前夜,多爾袞主動徵詢索尼的意見,得到了強硬回覆,兩黃旗大臣表示非立皇太極之子不可。《清史稿·卷二四九》記載:“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並在八月十四日的正式會議時,兩黃旗“巴牙喇兵張弓挾矢,環立宮殿”,很顯然,決定以武力威脅,確保皇太極之子能夠順利登基。再加上代善和濟爾哈朗也表態支持,這樣豪格至少得到了五旗的支持(兩黃旗、代善的正紅旗、濟爾哈朗的鑲藍旗、豪格本身掌握的正藍旗)。而多爾袞僅僅得到了兩白旗的支持,加上羅洛宏(鑲紅旗)、阿達禮,最多隻有三旗支持多爾袞(羅洛宏雖名義上是鑲紅旗旗主,而實權實由代善掌握)。
所以,支持豪格繼位的一派也明顯佔了上風,可是在嗣君會議時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一幕,豪格要求主動退出皇位爭奪,這場會議的過程被朝鮮人的祕密狀啓記錄了下來,讓我們得以瞭解全貌。當代善提議讓豪格繼位時,所謂“虎口(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雲”,豪格居然表態自己不願意繼承皇位。《瀋陽狀啓》記載:豪格表示,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

從豪格繼位之前的態度上來看,他並沒有任何辭讓的跡象,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豪格自認爲支持者衆多,於是效法他的父親皇太極來了一個“讓再三”,以爲羣臣也會像擁戴皇太極一樣這麼堅定支持他。沒想到弄巧成拙,他根本不知道皇太極表演前,已經清除了繼位的一切障礙。
首先、他並沒有想到當他退出後,代善和濟爾哈朗面對多鐸和阿濟格的反對不再堅定的支持他。
其次、他更沒有想到多爾袞在關鍵時刻展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豪格退出後,紛爭重新開始,“定策之議,未及歸一”,原屬皇太極的兩黃旗激憤不已,紛紛“佩劍而前”,要求立皇太極之子。《瀋陽狀啓》記載:他們表示“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矣!”這時多爾袞發現支持豪格的勢力很大,代善和濟爾哈朗也沒有明確支持自己,自己繼位已經是不可能了。肯定要引發內鬥,於是多爾袞靈機一動,以裁決者的口氣說了一番話:“汝等之言是矣。虎口既讓退出,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子(實爲第九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山軍兵,吾與右真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

這段話極其高超,多爾袞利用豪格的謙讓之言否定了擁立豪格。其次還順着兩黃旗“立皇子”的話搬出福臨繼位,巧妙地提出了這個折中方案,兩黃旗一時間無人反對,最後“誓天而罷”。多爾袞通過此次會議雖然失去了皇位,卻拿到了輔政之權,也顯示了豪格對朝政把握能力實在低下。
第二、被多爾袞打壓,最後身陷囹圄,鬱鬱而終。
話說福臨登基之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同爲輔政,但多爾袞很快表現出自己強勢、富有韜略的一面,很快將濟爾哈朗打壓了下去。輔政後不久,多爾袞就將濟爾哈朗調開,讓他去出征寧遠。等到順治元年(1644年),濟爾哈朗面對多爾袞的壓力,已經明顯認慫了,向各部院表示自己願意退居其次,以睿親王多爾袞爲首。“攝政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集內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堂官諭曰:‘嗣後凡各衙門辦理事務,或有應白於我二王者,或有記檔者,皆先啓知睿親王,檔子書名,亦先宜書睿親王名。其坐立班次,及行禮儀注,俱照前例行。其攝政後,更是秋後算賬,打壓親豪格的兩黃旗勢力,在多爾袞的分化瓦解下,原兩黃旗何洛會、譚泰、拜音圖等人相繼反叛,而鰲拜、索尼被打擊報復,而圖賴、圖爾格等人被廢黜。

而豪格爲了抗衡多爾袞,遂拉攏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在多爾袞攝政後多鐸被多次責罰,兩兄弟關係業已不和(如崇德八年十月搶奪范文程子妾,被奪15牛錄,罰銀1000兩。順治元年三月,又于禁地打獵,又被罰),於是乎,僅隔半年時間,多鐸就被拉攏,多鐸向豪格表示當年支持他哥哥多爾袞的行爲“由今思之,殆失計也”,很是後悔。

豪格與多鐸過從甚密引起了多爾袞的警覺,於是在多爾袞的導演下,原支持豪格的都統何洛會揭發豪格各種不服,圖謀不軌,以狂悖之言數次辱罵多爾袞。此次事件,豪格險些喪命,幸有清世祖福臨爲其求情,於是多爾袞做出了奪其所屬7牛錄,罰銀5000兩,並將豪格廢爲庶人的決定。
直至清朝入關豪格才起復,但是勢力已經大不如前,順治三年(1646年)被任命爲定遠大將軍,經過兩年的征伐,豪格於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凱旋歸來。在豪格征伐四川的時候,多爾袞察覺到了包括多鐸在內的王公大臣與豪格依舊聯繫密切,對此多爾袞決定進行新一輪的打擊。接着便調查出了豪格隱匿正藍旗統領希爾根冒功以及任用罪臣揚善之弟吉賽爲護軍統領二事,將豪格下獄幽禁。“三月,睿親王以豪格徇隱隨徵護軍參領希爾根冒功事,又欲擢用罪人揚善之弟吉賽,議罪削爵,系之,卒於獄。
陷於獄中的豪格知道永無翻身之日,陷於絕望之中,甚至有了闔門自盡的怨念,“將我釋放則己,如不釋放,毋謂我係戀諸子也,我將諸子必以石擲殺之”,不久之後便在幽禁中自殺。
綜上兩點,就是讓豪格最後變成了悲劇人物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