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視角
在《雍正王朝》裏,張廷玉與年羹堯的交集並不多,但是在年羹堯的最終結局上,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張廷玉的那幾句話。
張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堯秉性和結局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從年羹堯奉命趕到江南,向康熙述職的時候。康熙命張廷玉代爲接見年羹堯。張廷玉當時說的話,直中肯綮,張廷玉讓年羹堯多一點仁心,少一些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勢頭上升的年羹堯並沒有讀懂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在江夏鎮爲了幾百萬兩銀子,竟然將江夏鎮600多口屠戮得乾乾淨淨。此刻的年羹堯可謂利慾薰心。爲了中飽私囊,他可以濫殺無辜,可以向胤禛隱瞞實情,可以和胤禩眉來眼去。
雍正用年羹堯是看中他的辦事能力;而年羹堯接着雍正的勢去做事,是爲了每件事情背後的利益。而看清這一點的,還有雍正、鄔思道和胤祥。
而張廷玉在年羹堯尚未得勢的時候,就看出來此人的品性。但是,他從未對年羹堯做任何評價,並與之有所交集。
但是張廷玉和與孫嘉誠關係默契,而且兩人可謂”生死之交”。
當初孫嘉誠因爲新錢案,當着雍正的面讓戶部和廉親王胤禩下不來臺。雍正礙於形勢,表面批評了孫嘉誠。但是晚上便讓張廷玉去傳雍正的口諭,去安撫孫嘉誠。

張廷玉對孫嘉誠有知遇之恩,孫家成對張廷玉有救”命”之恩(這裏的命是政治生命)。
而且在”恩科舞弊案”中,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身陷囹圄。而張廷玉親情國法左右爲難,一直都無法抉擇。而就在此刻,正是孫嘉誠主動上門說服張廷玉上書彈劾張廷璐,從而拯救了張廷玉。因爲雍正在此刻正是在等待張廷玉的態度。
孫嘉誠的死是年羹堯悲劇結局的導火索。

孫嘉誠是第一個彈劾年羹堯的,彈劾年羹堯的原因和時間節點恰恰當時,正好是年羹堯功成名就之時。但是這一次卻讓雍正爲難了,年羹堯此時剛剛建立了大功,理論上勝利者是不接受批評的。
但是年羹堯竟然無動於衷。這就讓雍正比較難處了,於是雍正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將孫嘉誠和年羹堯放到一起去。讓孫嘉誠去西北去推廣“火耗歸公”。
而恰恰正是這個”火耗歸公”,動了年羹堯的奶酪。年羹堯請示都沒有請示,就把孫嘉誠給殺了。孫嘉誠的死,讓雍正徹底陷入了“親者痛,仇者快”、無論如何都是損失的局面。
當胤禩鼓動滿朝文武,去給孫嘉誠上香,去叫撞天屈的時候,張廷玉反而變得極其的冷靜。

他對孫嘉誠的死未着一詞。反而是雍正問他,你爲什麼不去上香?張廷玉說”本來是打算去的,但是人太多了就不去了”。
按說張廷玉是應該最急切要爲孫嘉誠報仇的。但是張廷玉選擇了按兵不動。那是因爲張廷玉知道此刻的年羹堯死不了。原因很簡單,因爲胤禩希望雍正殺年羹堯。所以雍正此刻想殺年羹堯的心理上又多了一層抗性。更何況年羹堯的兵權尚未被解除。

而如果此刻張廷玉自己跳出來,爲孫嘉誠上香喊叫天屈。這樣有三不利。
一來沒有爲雍正的處境考慮;
二來過早的暴露了自己,引起年羹堯的仇視;
三來會讓雍正認爲自己是不是和胤禩是一夥的。
所以這樣一來,不單爲孫嘉誠報不了仇,還會導致自己身陷囹圄。宦海浮沉多年的張廷玉,之所以能夠堪稱國器,這點是不會考慮不到的。
所以張廷玉在等,他在等時機成熟。
張廷玉一直等到年羹堯徹底失勢,到杭州去守城門。各地巡撫,封疆大吏,紛紛站出來彈劾年羹堯的時候,張廷玉才發出了致命的一擊。
”年羹堯僅貪污一項就達460萬兩之巨,何況還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這些都不會要年羹堯的命。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沾污。”這句話纔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雍正不得已安排李衛去讓年羹堯自盡。
大仇終於得報,孫嘉誠可以安息了。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