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歡迎入住,第100戶新房客!

8月7日,立秋,浙江自然博物館研究館員兼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野鳥分會副理事長範忠勇終於決定公佈一個掖了兩個多月的消息:野鳥分會在西溪溼地觀測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冠鵑隼築巢繁殖,這在浙江境內尚屬首次。

“確定三隻幼鳥出巢後,我們才決定公佈這個消息。”範忠勇說。

5月23日,在西溪溼地執行生物多樣性監測任務的野鳥分會工作人員田延浩意外發現了一對成年黑冠鵑隼。“我以前只能通過標本瞭解它們。”田延浩說,此後,他與一同執行任務的七位鳥友進行了觀察、記錄,“觀測到黑冠鵑隼已屬難得,我們竟然還找到了它們的巢。”

處於繁殖期的黑冠鵑隼易受驚嚇,因此,八名觀測者當下約定,在黑冠鵑隼幼鳥出巢前,絕不對外公佈消息,以免引來圍觀者,導致黑冠鵑隼受驚棄巢。同時,西溪溼地生態研究中心與負責園區環境整理的部門進行了協調,在黑冠鵑隼幼鳥出巢前,暫停鳥巢附近區域的作業,爲鳥類繁育提供平和的環境。在各方的共同保障下,這對黑冠鵑隼順利完成孵化,並將幼鳥養育至出巢。

“黑冠鵑隼是猛禽,處於食物鏈頂端,對生態環境很挑剔,喜歡在人煙稀少的山林裏築巢繁殖。”範忠勇說,“它們能來西溪溼地安家,恰恰反映出西溪溼地生態環境的優越。”

巧的是,因爲這次觀測,西溪溼地也確定了開園13年來的第100戶新房客。2005年,西溪溼地開園,當時園內記錄到的鳥類有79種,而今年黑冠鵑隼的出現,將這一數字刷新爲179種。據悉,13年中新記錄到的100種鳥類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赤腹鷹、三有保護動物鷹鵑等。

稀有鳥類不斷“落戶”的背後,是持之以恆的生態保護。作爲我國首個國家溼地公園和杭州的熱門景區,西溪溼地在接待大量遊客的同時,在維護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方面,一直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將佔總面積89%的區域劃爲生態保護區,通過自然隔離、限制或禁止人類活動,爲動植物保留自由棲息和繁衍的天堂。

2010年以來,杭州市林業水利局在西溪溼地開展了生物多樣性監測。“通過對植被、鳥類、昆蟲、獸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等生物多樣性狀況的持續監測,掌握生物多樣性各項指標的動態,這爲西溪溼地生態修復研究、生態保護績效評價等提供了科學依據。”西溪溼地生態研究中心主任劉想說,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西溪溼地生物鏈完整,生態系統穩定,水質也達到開園以來最好水平,“不被打擾、食物充足、水源好,這些都吸引着鳥類中的‘高端人才’前來安家。”

在觀測、保護黑冠鵑隼築巢繁殖的同時,田延浩以日記形式記錄了自己的工作。這份觀測日記不僅描述了從發現黑冠鵑隼築巢到看見第一隻幼鳥出巢的過程,也記錄下一位愛鳥人士面對新發現時內心的激動與喜悅。

我們摘錄了田延浩日記中的一些段落,並選取了一批由觀測人員拍攝的精美照片,希望與大家一起認識一下這一戶“新杭州人”——黑冠鵑隼。

出巢記

2018年5月

23

星期三

新的一週,我繼續執行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生物多樣性監測項目。作爲監測者,我當然希望能有新發現。可生物監測工作常常是平淡無奇的,走完第一條樣線,沒有新發現,我準備折回,轉去第二條樣線。

在返程的路上走了一會兒,我聽到了嘹亮中帶着秀氣的鷹鵑叫聲。我趕緊舉起望遠鏡,往周圍的樹枝上掃去。以前從沒觀察到鷹鵑,我不想放棄這樣的機會。

掃了幾圈,始終只聞其聲,很快,鷹鵑的叫聲停止了。它可能發現我了吧。

當我走出幾十米後,鷹鵑叫聲再度響起。我抬頭往右前方一棵大樹看去,天吶!那不是一隻黑冠鵑隼嗎!此前,我只看過它的標本。我還在懷疑自己的眼睛,另一隻黑冠鵑隼也飛落到了樹枝上。我確定無疑了!

黑冠鵑隼成鳥(左雌右雄)

由於還有其他監測工作,我將手機對着望遠鏡筒匆匆拍了兩張照片,便趕往第二條樣線了。

回去後,我在微信羣裏發了一個紅包。按照我們的慣例,個人有了新發現,是要發紅包慶祝的。這是個大紅包,因爲我很興奮。

2018年6月

7

星期四

今天我們做的是全國生物多樣性示範觀測鳥類調查,地點依舊在西溪溼地,我與東斯老師一起。調查結束,我帶他來到了上次發現黑冠鵑隼的位置。

我們分頭觀察,久久不見那兩位“溼地新客”。當我把望遠鏡對準一棵樹時,發現了異樣——樹杈上有一團枯黃色的東西,憑經驗,那是一個鳥巢。再看,鳥巢裏有黑色的東西在動!

東斯老師帶着500毫米的長焦鏡頭,我趕緊拉他過來遠距離拍攝。照片放大,我們看到了巢裏的情形:彎曲帶鉤的上喙,很明顯是一隻猛禽,黑色的腦袋,是黑冠鵑隼無疑了!

飛翔的雄鳥

雌鳥捕食歸來

當天,執行鳥類調查項目的一共有八位隊友。大家集中以後,一起遠距離觀察黑冠鵑隼。就在我們認真觀賞時,黑冠鵑隼的巢底下忽然動靜特別大,孵卵的親鳥受到驚嚇,從巢裏飛了出來。原來,有工人在樹底清理葛藤,扯動了樹枝。我們馬上通知了浙江自然博物館的範忠勇老師,範老師趕緊給西溪溼地生態研究中心的領導打電話,請他們通知工人停止清理工作。生態中心的領導保證,幼鳥出巢前,公園都不再清理葛藤,確保黑冠鵑隼夫婦安心孵育下一代。很快,工人們離開了,大家懸着的心總算都放下了。

觀察過程中,我們還立下“八人約定”:絕不對外聲張。我們這麼做是有道理的:由於物種珍貴,消息一旦公佈,勢必引得觀鳥者、攝影人頻繁到訪。我們認爲,自己有責任爲這對黑冠鵑隼夫婦打造一個寧靜的環境,讓它們專注孵化下一代。

2018年6月

28

星期四

爲了避免黑冠鵑隼的孵化過程被打擾,“八人約定”中的好幾位都沒再到西溪溼地觀察,我也是隔了大半個月,纔再次前去觀察。

讓人驚喜的是,黑冠鵑隼寶寶已經出殼了。巢裏共有三隻小寶寶,它們除了嘴巴和眼睛是黑色,其他部位都是白色的,三團可愛的小絨球間或撲閃着翅膀,等待爸爸媽媽來給它們餵食。

幼鳥在巢中等待父母歸來

2018年7月

6

星期五

再次見到黑冠鵑隼寶寶,它們的體形已經明顯變大,翅膀上多了兩道黑色,頭上也長出了稀稀疏疏的羽毛(黑冠)。

小傢伙們待在巢裏,它們的父母則忙着來回捕獵、餵食。

雄鳥餵食

在我不完整的觀察過程中,它們的食物主要是鱗翅目幼蟲和青蛙。親鳥餵食的頻次時快時慢,有時候會連續餵食,有時候則覓食很久不見回來。雙親的投餵量也沒什麼規律,有時候連一隻很小的毛毛蟲都要撕碎了,挨個餵給它們,有時候卻把整隻青蛙投到巢裏,整個過程非常快。

2018年7月

18

星期三

鳥類兄弟姐妹的排行,是按出巢順序來定的。今天,我發現已經有一隻幼鳥出巢了。從發現至今,算來快兩個月了,黑冠鵑隼夫婦非常忙碌地孵卵、育雛,接下來,它們便要帶着孩子去“闖蕩江湖”了。祝它們好運!

✑責編:徐志剛

✑編輯:江  嵐

✑來源:杭州日報

文章歸屬:林業 水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