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原點閱讀

鷦鷯

你只需要見過一次鷦鷯(Troglodytes troglodytes),就能體會到它的兩個特點:一是體型嬌小,二是隨時保持高度緊張。它嬌小的體型,是爲了讓自己在茂密的植被中能夠探入非常小的縫隙和隱祕的通道,而其他鳥類很少會去這些地方。鷦鷯高度緊張的特質體現在它連綿不絕的叫聲中。

每當你進入鷦鷯的棲息地,還未見到它們的身影時就會聽到那焦躁的聲音,類似於一連串的“嗒嗒”聲。它們能在7 秒鐘的時間裏唱出100 多個獨立的音符,就像體育評論員在描述百米衝刺結束時的激烈呼喊。

鷦鷯體型嬌小、性格焦躁。這兩個特性結合在一起,偶爾會導致它們陷入大麻煩。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夜,當氣溫下降到接近冰點,或者遇到大風大雨天, 這些鳥兒就慘了。在這種情況下,體型小是很不利的。對於小體型鳥類而言, 它們單位體積的表面積相對較大,這意味着熱量的流失速度比體型較大的鳥類更快。因此在北方寒冷的冬天裏,經常發生鷦鷯種羣大規模死亡的現象。

不過,有一個方法可以緩解這種熱量的流失,那就是和同伴擠在一起過夜。幾隻鳥兒擠在一起形成一個小羣體,它們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更小、更有利於保暖,這足以造成生死之別。世界上很多物種都是這樣做的。

不過這有一個隱患,就是鷦鷯的性情不太穩定。平日裏獨來獨往的鷦鷯,往往每一隻都獨佔一塊領地,對周圍的鄰居毫不客氣。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某天下午和同事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你肯定不會想在幾個小時後依偎在爭吵對象身邊。顯然鷦鷯平日裏不會求抱抱, 除非萬不得已。它們善於擠進岩石和牆壁的縫隙以及茂密的植被中。無數個夜晚,它們都是這麼過來的。

但如果遭遇嚴寒,鳥兒們就不得不暫時放下尊嚴,一起聚集在洞裏。曾有數十隻鷦鷯聚集的記錄——有人在某個巢箱裏發現61 只鷦鷯,還有人在一個茅草房頂上發現30 只鷦鷯在一起棲息。鳥兒們面朝裏蜷縮在狹小的空間內,它們的翅膀和尾羽都朝向外邊,一層一層地疊在一起,形成一個鳥堆。此時它們的內心一定很絕望。

蟻鳥

一羣可怕的行軍蟻正在前進,在踏入它們的行軍路線前,你最好深吸一口氣。當前部的螞蟻在樹影斑駁的林子中進進出出時,在一旁等待的你可不要被它們的動作麻痹了。因爲在4~12 米寬的行軍蟻隊伍中,每一隻螞蟻都極具攻擊性, 而且咬合力很強。

你身上的每一根寒毛都在告訴你:不要踩進去。檢查完腳上的塵土,確保一切都護得嚴嚴實實,然後狠狠地咽一口吐沫,把周圍的工蟻掃開, 內心期望着擺脫眼前地獄般的昆蟲部隊, 你再次踏上前進的道路。在觀鳥路上, 有時候也要對自己狠一點。

你需要勇敢地面對浩浩蕩蕩的行軍蟻,才能見到這羣森林中這種特別的小型鳥類——它們拋棄了一切,心甘情願地成爲行軍蟻的僕從。這些鳥兒畢生都在追隨行軍蟻。一波波從螞蟻軍團經過的地方四散開來的其他昆蟲,爲追隨行軍蟻的鳥兒帶來了一頓豐盛的晚餐。倉皇失措的蟲羣很容易就被鳥兒抓住。蟻鳥真是佔住了無比愜意的生態位。

跟着蟻鳥走,你會見到一種十分罕見的情況:鳥兒喫撐了。幾個小時的盛宴過後,這些鳥兒的眼光也越來越挑剔,只喫自己喜歡的食物。但有一種東西它們是不會喫的,那就是行軍蟻。

這些專性蟻鳥在黎明時分開始搜尋。它們會在林間離地一兩米高的地方跳來跳去,不時唱着小曲。蟻鳥會搜尋行軍蟻過夜的地點,評估螞蟻的活動情況。它們還會通過鳴唱相互傳遞信息,直到找到一個正在狩獵的蟻羣。之後,至少20 只蟻鳥會集結在狩獵現場,不少鳥兒幾乎一整天都待在那裏。

塚雉

大腳怪真的存在,它們生活在太平洋的島嶼上。

但這些大腳怪是一種平和的生物,它們只會用腳來挖東西,而不會用其從事任何暴力的活動。這些大腳怪的真實身份其實是塚雉(Megapodes), 它們是鳥類中一個很小的科。這個名字來自屬名Megapodius,字面意思也是“大腳”。這個科現存20 多個物種,都長着一雙碩大無比的腳,這也是它們區別於其他鳥類的核心所在:它們會挖掘洞穴,建造土丘。

塚雉並不是通過身體接觸來孵卵的, 而是利用一些外部資源來爲卵提供熱量, 這在鳥類當中是獨一無二的。

塚雉會在土壤中建造一個大土丘,用來孵化自己的卵。對於這種體型中等的鳥而言,僅靠腳來刨泥沙就能建起土丘,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建好的土丘一般長7 米, 寬6 米,高1 米多。當然,土丘關鍵在於其結構,而不僅僅是成堆的巢材。大多數的土丘中都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通過微生物降解植物時釋放的熱量來孵卵。土堆的其餘部分通常是沙子,其作用是爲了防止分解產生的熱量從土堆中散出, 同時也能更好地隱藏鳥卵。

它們的發育是從卵子開始的。塚雉卵比體型相似的鳥類大2~3 倍, 而且卵黃的含量也比同類鳥類多得多。它們的卵殼比其他鳥類要薄,而且有特殊的適應性孔隙,讓埋在土壤中的卵也能進行氣體交換。於是孵化後的雛鳥看起來就像是放大版的小雞。雛鳥並不會用破卵齒破殼,而是用腳。

出生後,雛鳥在沙地和落葉層爬行,有時會腳朝天仰面休息,以保持下體乾燥。從土丘中爬出後的雛鳥就已經是高度發育的狀態,幾乎馬上就能起飛, 這在鳥類中也是獨一無二的。但實際上, 剛爬出來的雛鳥往往都已精疲力竭,非常脆弱。儘管天生一對大腳,雛鳥行走時仍然跌跌撞撞,這種情況會持續幾個小時。

很難讓人相信,在雛鳥如此艱難的孵化過程中,它們的親鳥完全不見蹤影, 也不知道自己的後代是否活了下來。不過土丘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親鳥。土丘使得塚雉從辛苦而高風險的孵卵和養育工作中解放出來,但它們依然能夠享受到成功繁殖的果實。

也許你的下一個發現,就來自你家的後院。

文源:《世界奇鳥大觀:令人驚歎的41種鳥類生存之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