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務院辦公廳於日前在全國多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在江蘇睢寧縣睢城街道三張村,檢查組發現,改建的戶廁因爲化糞池質量問題用不上,之前的旱廁在今年8月份又被拆除,村民不得不重新在屋前空地上搭起了臨時的簡易旱廁。在湖南衡陽,檢查組同樣發現,該市蒸湘區一些農村農民旱廁被強拆,而新廁卻跟不上,對此,蒸湘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居然說,“村民要克服,可以用桶”。

原標題:強拆旱廁導致無廁可用,這事也能“克服”?

改廁這事,最要不得形式主義,最不能改成“面子工程”。

國務院辦公廳於日前在全國多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在江蘇睢寧縣睢城街道三張村,檢查組發現,改建的戶廁因爲化糞池質量問題用不上,之前的旱廁在今年8月份又被拆除,村民不得不重新在屋前空地上搭起了臨時的簡易旱廁。

這一現象,並非偶發。在湖南衡陽,檢查組同樣發現,該市蒸湘區一些農村農民旱廁被強拆,而新廁卻跟不上,對此,蒸湘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居然說,“村民要克服,可以用桶”。

小廁所,大民生。農村改廁,既方便又衛生,能夠極大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也清潔了環境,這本來是一樁利國利民的好事。前不久,農業農村部、國家衛健委聯合推介河北井陘礦區等9個農村廁所革命典型範例。這說明,農廁是可以改得很好的。

但好事辦好不容易。像江蘇睢寧、湖南衡陽等地一些農村,就把廁所革命的“好經”念歪了。人有三急,“如廁克服,不然用桶”,不知道一些官員如此輕描淡寫,是不是真的覺得這事能“克服”。若是能克服,何苦費力建設廁所?若是又回到用桶的老路,則廁所革命豈不是成了一句空話?

這兩地的“奇葩事兒”,癥結就在於這些官員並沒有真正把民衆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在他們眼中,改廁不過是一項必須按期完成的任務而已,“只見廁所不見人”,所以纔不吝簡單粗暴“一刀切”。

按理說,改廁之前就應該設定好替代方案,既要保證改廁的質量,也要保證民衆在改造期間有廁可用,絕不能讓老百姓每天爲如廁的事而糟心。

從報道看,睢寧農村廁所出現斷檔,是因爲改建的戶廁化糞池出現質量問題;而蒸湘區則是因爲層層加碼、倒推時間完成,突擊大範圍拆旱廁,導致後續跟不上。可見,兩個地方廁改出問題,均屬人爲原因。

一個廁所,涉及到農戶、施工方、監理方、村集體等有關各方,地方政府應該科學謀劃,切實履行監管責任,避免出現類似規劃不到位、工程質量等問題。

事實上,今年7月15日,中央農辦等7部門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切實提高農村改廁工作質量。通知指出,要把選擇權交給農民,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未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同意,不得推進整村改廁;未經農戶同意,不得強行推進農戶改廁。政府重點要做好組織引導,不搞大包大攬,防止出現農民成爲“局外人”的現象。

當下之計,一方面是各地要合理安排改廁的節奏,不得強行改廁;另外,也必須高度重視改廁質量,作爲民衆日常生活的基本設施,質量是第一位的。當然,對於已經發現問題的地方,也要深入覈查,若是其中有違紀違法等問題,必須嚴厲問責追責。

歸根結底,改廁這事,最要不得形式主義,最不能改成“面子工程”。

□斯遠(媒體人)

 

責任編輯:劉德賓 SN2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