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鶴學堂 | 從“民生爲重”到“以人民爲中心”發展思想

浙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擘畫實施了“八八戰略”。歷屆浙江省委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不斷進行實踐探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八八戰略”提出和發展的過程,充分證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論基礎、實踐基礎、羣衆基礎。在“八八戰略”實施15週年之際,浙江省委組織開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浙江的萌發與實踐》重大課題研究。7月19日起,《浙江日報》將連續刊登這十大課題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案例,以此助推全省上下進一步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幹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勇立潮頭方顯擔當”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期望,更好地推動“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讓“八八戰略”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民生問題事關人民切身利益,關係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決定人心向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統籌做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各領域民生工作,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以對這片土地最深的愛和對人民最濃的情,就民生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決策部署,有效解決了一大批關於就業創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城鄉住房、生態環境、扶貧開發、科教文化、權益保障等民生問題,領導和推動了浙江各項民生事業蓬勃發展,極大地增強了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從“民生爲重”到“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關於民生工作的探索和實踐,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羣衆利益無小事,民生工作大於天。民生工作離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着眼“爲了讓人民羣衆過上更好的生活”,對改善和發展民生作出了一系列戰略性的整體部署,開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理論探索。他在省域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思考和探索,充分吸收了中國優秀傳統民生思想的精華,鮮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民生理論的要義,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實踐價值。

1.在價值立場上,強調“以人爲本”“爲民幹事”。學習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民生建設重要論述,“以人爲本”的理念貫穿始終,體現了不忘初心、執政爲民的人民情懷。他強調,“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如果這些‘小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牽動他們的思想情緒,影響他們的生產生活”“羣衆的一樁樁‘小事’,是構成國家、集體‘大事’的‘細胞’,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纔會充滿生機與活力”。他指出,要“始終牢記,心繫羣衆魚得水,背離羣衆樹斷根”。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激勵幹部在民生方面履行使命,當好公僕。他指出,“每一個領導幹部都要拎着‘烏紗帽’爲民幹事,而不能捂着‘烏紗帽’爲己做‘官’”“‘烏紗帽’再大,也大不過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羣衆的切身利益”。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心無百姓莫爲“官”》一文中,他飽含深情地引用了鄭板橋、范仲淹、杜甫、于謙重視民生的詩句,指出心無百姓莫爲“官”;在《領導幹部必須做到“守土有責”》一文中,習近平同志生動引述劉邦《大風歌》中“守土”的含義、明成祖“天子守國門”的使命,以及清代守錢塘大堤的塘官在決堤事故時“不等皇帝來找他算賬,他就跳塘自盡”的事例,闡述爲官者的民生責任。他還經常引用“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爲心”“德莫高於愛民,行莫賤於害民”等古語,強調要“像領導幹部的好榜樣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等英模人物那樣,做一個親民愛民的公僕”。

2.在工作定位上,強調“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共產黨人的政績,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事,就是解決羣衆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他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增強宗旨意識,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時刻把人民羣衆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多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凡是爲民造福的事一定要辦好,凡是損害羣衆利益的事就堅決不能辦”。他把民生工作作爲踐行黨的羣衆路線的重大問題,明確要求幹部“凡事想着羣衆,工作依靠羣衆,一切爲了羣衆”“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克服和糾正那種‘當官做老爺’的封建習氣”“盡心盡力地爲羣衆出主意、想辦法、謀利益”。

習近平同志深刻闡述了領導幹部“關注民生”和“對上級負責”的辯證統一關係。他指出:“所謂對下負責,就是對人民羣衆負責。對各級領導幹部來說,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從來都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對黨負責,就是對人民負責;對人民負責,就是對黨負責。”“如果在貫徹落實上級精神時,在體現基層和羣衆的願望時,只是依樣畫葫蘆,不善於上下結合,其結果必然是貌似‘負責’,實乃敷衍塞責。”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身體力行,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着力解決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

3.在工作路徑上,強調“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習近平同志鮮明指出:“要時刻把人民羣衆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最實在的事就是要着力解決民生問題,特別是關心困難羣體,多做、大做‘雪中送炭’的事,多搞一些直接造福於民的‘滿意工程’‘民心工程’,切實把老百姓家門口的事情辦好。”

俯瞰長興縣龍山街道中心幼兒園,空中跑道十分醒目。

在浙江工作期間,他強調:“爲民辦實事,一定要辦在點子上,關鍵是要用心聽民聲、以情察民意。”“爲民辦實事對象是‘民’,要把羣衆的呼聲作爲第一信號,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情於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民主決策、科學安排,落實好爲民辦實事項目,做到讓人民羣衆參與、讓人民羣衆做主、讓人民羣衆受益、讓人民羣衆滿意,真正使羣衆成爲利益的主體。”他提出:“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地、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應該跑遍所有的縣市區。”他積極帶頭並倡導各級領導幹部暢通民情反映渠道,及時瞭解和掌握羣衆的訴求和願望,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公開電話、投訴電話、民情熱線管理和市民電子信箱建設,暢通信訪渠道;進一步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羣團社團組織和大衆傳媒溝通羣衆、反映民意的作用;進一步利用互聯網構建瞭解民情民意的網絡平臺”,通過擴大和疏通民情反映渠道,增強解決民生問題的針對性。在習近平同志的倡導推動下,浙江四套班子主要領導連續多年帶隊到信訪問題比較突出、社會矛盾比較集中的縣市區,採取公告的形式下訪,有效解決了一批信訪問題。

4.在工作方式上,強調“狠抓落實”“善於同羣衆說話”。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爲民辦實事成於務實”“爲民辦實事不能停留在口號和一般要求上,必須具體地、深入地落實到關心羣衆生產生活的實際工作中去”。他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發揚密切聯繫羣衆的優良傳統,儘快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從繁雜的應酬中擺脫出來,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羣衆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同那裏的幹部和羣衆一道,努力排憂解難,多辦實事,切實把關心羣衆的工作做深做細。”“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積極探索並掌握爲民辦實事的規律,堅持具體抓、抓具體,抓住不放,一抓到底。”

只有“聽得懂”羣衆的聲音,“講得好”羣衆的話語,民生工作才能做到羣衆心坎裏。習近平同志重視幹部與羣衆說話的能力,明確要求幹部“放下架子”“做好樣子”。他指出:“有少數幹部不會同羣衆說話,在羣衆面前處於失語狀態。其實,語言的背後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不會說話是表象,本質還是嚴重疏離羣衆”“只有在平時多做過細的羣衆工作,才能真正取得羣衆的認同和信任”。

5.在機制保障上,強調要建立健全“爲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關於民生的部署,始終貫穿着在“實效”中求“長效”的理念。他指出,“制度是帶有根本性的。要使爲民辦實事工作長期堅持下去並不斷深化提高,關鍵在於把制度建設貫穿到實事項目選擇、決策、實施和督查考覈等各個環節,形成一整套比較完善的工作運行機制”。在他的主持下,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了《關於建立健全爲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從建章立制入手加強和改進爲民辦實事工作,在全國率先建立爲民辦實事長效機制。

習近平同志指出,爲民辦實事要反對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鼓勵多做鋪墊性的長期工作,正確對待“潛績”與“顯績”的關係。他列舉河南林縣的紅旗渠和福建東山縣防護林建設的具體事例,闡述只有多做埋頭苦幹的實事,創造澤被後人的“潛績”,才能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不朽的豐碑。他提出,要讓羣衆來評判爲民辦實事工作的成效,要求黨員幹部正確處理好爲民辦實事過程中人民羣衆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等關係問題,量力而行,盡力而爲,把“以人爲本”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這些年來,歷屆浙江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中央精神,秉承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關於民生建設的重大部署,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認真做好各項民生工作,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促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獲得感、滿意度不斷增強。

1.經濟與民生實現了良性循環。習近平同志反覆強調,經濟發展不是最終目的,人的全面發展纔是終極目標。十多年來,浙江始終堅持把改善民生與經濟增長置於同等重要位置,努力構建民生建設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良性循環的機制。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民生政策、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的統一,把制定完善的民生保障政策與化解經濟發展中的社會矛盾,作爲發展經濟、提高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把握。建立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健全“大社保體系”;制定均衡公共教育政策,爲每位社會成員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努力實現“住者有其屋”;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社會公正;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保障民生,保障農民工社會權利,促進社會整體向上垂直流動;注重均衡協調發展,推動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對均衡,鄉村發展與城市發展相對均衡,人與自然發展相對均衡。在經濟發展領先全國的同時,浙江民生建設水平也居全國前列。2017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46元,是全國平均25974元的1.62倍,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浙江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61元,是全國平均36396元的1.41倍,連續17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是全國平均13432元的1.86倍,連續33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

2.民生建設體制機制持續完善。2004年,在習近平同志指導和推動下,浙江率先建立了爲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確定了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城鄉住房、生態環境、扶貧開發、科教文化、權益保障、社會穩定等爲民辦實事十大重點工作領域,建立了民情反映、民主決策、責任落實、投入保障和督查考評五大工作機制,找準了爲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建設切入口。2005年以來,浙江堅持每年辦好十件實事,並在每年人代會上作出承諾,重點解決與羣衆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問題。同時,建立民生實事督查考評機制,完成情況次年向省人代會彙報,並作爲對各級領導幹部政績考覈、人大對政府部門工作評議的重要內容,確保十件實事的承諾兌現。2007年,浙江省民情民意調查數據顯示,2006年承諾的“爲民十件實事”,件件都有着落,而且各項“民生指數”都是“超額完成”,羣衆對十個方面實事的滿意度達88.8%。十多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在爲民辦實事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任接着一任幹,一塊一塊補短板。2008年4月,浙江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關於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決定》,提出改善民生十個方面“50條”具體措施,把爲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建設推向縱深。同年7月,浙江啓動了全國首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2008-2012)》。2012年12月,浙江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並制定出臺《關於紮實推進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建設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建設“兩富”現代化浙江的奮鬥目標。2014年,浙江省委制定出臺《關於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決定》,努力給人民羣衆在“富”的身上添加“美”的衣裳。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浙江民生事業發展取得了新進展,呈現了新亮點,城鄉居民得到了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民生福祉。2015年,全省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貧困現象全面消除,確保改善民生“一個都不能少”。

3.民生保障體系更加給力。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要求,公共財政要在最大程度上惠及浙江百姓,向“民生財政”轉變。2006年開始,浙江不斷加大民生投入,通過大幅減少“三公”經費,確保將新增財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於改善民生。當年,浙江全省和省級新增財力用於民生方面的支出分別達到72%和73%。2008年,儘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民生投入不因發展壓力而動搖,新增財力用於民生的比例依然達72.2%。“十二五”期間,浙江全省11個地級市、54 個縣民生支出總量不斷攀升,年均增長15.14%,遠高於同期 GDP 增長水平。在財政投入的有力保障下,浙江民生保障體系更加給力: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深化,全民醫保有序推進,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健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紅十字和慈善事業加快發展,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少年兒童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心關愛服務體系更加完善。2009年,出臺《關於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在全國率先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2014年,出臺《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2017年底,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5251萬,持卡人數覆蓋常住人口的92.82%。2017年,全年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4675.45億元。不斷提高最低月工資標準,從2017年12月1日起,全省最低月工資標準調整爲2010元、1800元、1660元、1500元四檔。全力保障勞動者權益,“十一五”期間,浙江在全國率先建立工資支付保證金、欠薪應急財政週轉金、農民工記工考勤卡、網格化管理、勞動保障誠信建設等5項制度。2012年,“勞動關係和諧指數”納入“平安浙江”考覈內容。2015年,出臺《關於進一步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實施意見》,依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2016年,實施《浙江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這是全國首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地方性法規。

浙江大學畢業生在西湖白堤拍畢業照。

4.民生事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十多年來,浙江以推進教育、就業、醫療等人民羣衆普遍關注的民生事業爲重點,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努力實現教育現代化。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大力推進教育強省建設,率先實現基本普及從學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邁入大衆化教育階段,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發展。推進義務教育發展,2015年,浙江90個縣(市、區)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評估。優化高等教育體制,積極對接國家“雙一流”建設決策部署,2014年以來相繼實施省重點高校建設計劃、省一流學科建設計劃、省重點暨優質高職院校遴選。優化中職教育結構,實施“六項行動計劃”,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職業教育內涵發展道路。積極發展民辦教育,出臺《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構建新的民辦教育發展政策體系,被確立爲全國唯一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份。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就業創業環境不斷改善。專門出臺關於進一步完善就業政策促進困難人員就業再就業的通知。“十一五”期間,浙江初步形成就業政策體系,不斷健全市場就業機制,基本建立職業技能培訓制度。2017年,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2.73%。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5年超過95.5%,位居全國前列。堅持深化醫療衛生和體育改革,有效貫徹健康中國戰略。2005年,浙江全面部署衛生強省建設,實施小康健身工程,推進體育強省建設。十多年來,浙江把健康作爲經濟社會政策的重要目標,大衛生理念深入人心、大健康格局逐步形成。在全國最早提出並組織實施了公共衛生“五大體系”建設,率先完成了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體制改革。率先打響農村“廁所革命”攻堅戰,全面普及農村“三格式、無害化”戶廁。加大投入,率先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按人均投入的補償機制,“十二五”時期全省財政醫療衛生累計支出1800多億元。持續推進“小康健身工程”,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體育場地143512個,場地面積爲1億多平方米,老百姓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1%,國民體質合格率爲92.2%。2016年,浙江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4歲,位居全國各省(區)之首,人羣主要健康指標超過中高等收入國家水平。

浙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對民生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決策部署,集中體現了他在省域層面對民生建設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與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政治立場、思想淵源、實踐路徑、科學方法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

1.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習近平同志關於順應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前後相續、一以貫之。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在浙江工作期間,“爲了讓人民羣衆過上更好的生活”一直是習近平同志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的追求。他指出:“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千方百計爲人民謀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這個意義上說,黨和政府的所有工作都屬於爲民辦實事範疇。”他突出強調宗旨意識,指出作風問題的實質是宗旨問題,深刻揭示作風建設與羣衆工作之間的關係,親自倡導並推動“三個跑遍”“變羣衆上訪爲領導下訪”等有效做法,作出“現代化建設不能留盲區死角,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鄉鎮也不能掉隊”的莊嚴承諾。在他的親自推動下,浙江聚焦民生熱點難點問題持續發力,讓人民羣衆收入更高、住得更寬敞、出行更便捷,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喫上更放心的食品,喝上更乾淨的水,呼吸更清新的空氣,讓羣衆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時空變遷,初心如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一莊嚴承諾,既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根本宗旨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體現,也突出反映了民生問題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位置,成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執政爲民的一面鮮亮旗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以人爲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理念的繼承和發展,進一步回答了“發展爲了什麼、發展成果由誰享有”這一發展的根本問題,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更加註重順應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緊緊抓在手上,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在統籌推進教育、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深刻論述和全面部署,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

縱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發展脈絡,“以人民爲中心”這個初心貫穿始終,鮮明體現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使命所在。

2.始終堅持經濟發展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習近平同志關於正確處理發展與民生關係的思想前後相續、一以貫之。生產力發展是一個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同時也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把發展作爲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途徑,既通過發展經濟,爲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又通過持續不斷改善民生,爲經濟創造更多的有效需求。在他的親自謀劃下,浙江以“八八戰略”爲總抓手,開啓了進一步改善民生、實現省域內共享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八八戰略”處處體現了經濟發展與民生建設的辯證統一關係。比如,從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入手,重在讓城鄉居民共享美好生活;從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入手,確保百姓享有宜居的生態環境;從努力使海洋經濟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成爲浙江經濟的新增長點入手,着力改善欠發達地區羣衆的生產生活水平,等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最主要的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我國現階段存在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許多是發展中的問題,是能夠通過不斷發展,通過制度安排、法律規範、政策支持加以解決的”。“蛋糕”不斷做大了,同時還要把“蛋糕”分好。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善於從民生需求中發掘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支撐點。這標誌着我們黨對於發展和民生關係的認識與理解達到了新的境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的40多次中央深改組(深改委)會議,內容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各個領域,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前後貫通起來看,習近平同志在科學處理發展與民生關係上,始終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爲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動、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始終貫穿着發展爲了人民這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3.始終堅持以改革創新爲發展動力——習近平同志關於以體制機制創新保障民生改善的思想前後相續、一以貫之。民生問題的解決離不開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親自推動浙江率先建立爲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比較系統地提出了涵蓋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十個重點領域的實事內容。每條都關係着普通羣衆的切身利益,每項都有明確的量化目標,並通過民情反映機制、民主決策機制、責任落實機制、投入保障機制、督查考評機制等一系列工作機制,尊重民意、科學決策,實事實辦、注重實效,保證爲民辦實事工作的規範化和制度化。十多年來,浙江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健全完善爲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先後出臺了“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推進‘兩富’”“建設‘兩美’”“富民強省十大行動計劃”等一大批事關民生建設的政策文件,有力地推進了浙江民生事業的大幅發展。

羣衆所盼正是改革所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改革要從羣衆最期盼的領域改起”。這無疑是對“改革爲了什麼、改革實現什麼”作出的最有力回答,也彰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的務實作風和踐行羣衆路線的率先垂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推進民生領域改革作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作出加快推進健全就業創業體制機制、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重點任務,以改革推進民生改善逐步成爲全黨全社會的共識。不斷出臺改善民生的實招,一系列惠民生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給人民羣衆帶來滿滿的獲得感。

追根溯源,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關於民生的探索實踐與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思想都注重在體制機制、制度政策上系統謀劃,對推進社會領域改革作出總體部署和安排,契合了人民對改革的新期待和對美好生活的新追求,贏得人民羣衆的普遍讚譽和信任。

4.始終堅持突出普惠性基礎性的民生建設——習近平同志關於以就業、保障、醫療、教育等爲民生重點的思想前後相續、一以貫之。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堅持整體論和重點論,注重普惠性基礎性的民生建設,從人民羣衆最關心最急盼的醫療、教育、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現實問題入手,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比如,他強調“教育是民生之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推進實施“教育強省”戰略,對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有力地促進了浙江教育事業的發展;比如,他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致力於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把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幫助困難羣衆解決好就業等基本民生問題作爲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比如,他高度重視並推動浙江率先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人人享有、功能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三位一體的“大社保”體系;比如,他始終把建設衛生強省、體育強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擺到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明確提出“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的發展理念,並推動實施了農民健康工程、公共衛生建設工程等一系列促進健康的重大項目,形成“大健康”思想的科學體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民生問題發表重要論述,指明瞭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民生工作的着力點,將廣大人民羣衆凝聚到追求中國夢的目標上來。在學有所教方面,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取得顯著成就,教育事業邁上新的臺階。在勞有所得方面,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把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了比較充分和高質量的就業,保持了就業局勢的總體穩定。在全民保障方面,強調“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關係國家長治久安”“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好不好,老百姓最能感知冷暖。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可持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又邁出堅實步伐。在病有所醫方面,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爲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使我國健康領域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人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持續提高。

從“教育強省”到“教育強國”,從“就業是民生之本”到“就業優先戰略”,從“建立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到“全面建成社會保障體系”,從“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關於從羣衆最關心最急盼的重點問題入手破題民生工作的科學方法論和人民情懷始終如一,也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基礎。

5.始終堅持以科學精神務實態度辦好民生事業——習近平同志關於盡力而爲、量力而行的民生工作原則前後相續、一以貫之。“量力”與“盡力”是一對辯證關係,只有盡力而爲,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羣衆利益;只有量力而行,才能保證民生改善的可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既不能落後於時代,也不能超越現階段。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倡導建立的爲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遠近結合,使民生改善始終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使需要與可能相匹配。在民生事業中,注重整合財力物力,分清輕重緩急,推進公共資源向以民生爲重點的社會發展領域傾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不空口許諾、不超越階段,使改善民生的工作具有可持續性。一方面,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承諾了的就一定要兌現,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迴音,讓羣衆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另一方面,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將收入提高建立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將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特別是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對改善民生領域的工作提出了更高、全新的要求,但同時,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善民生不能脫離這個最大的實際提出過高目標,只能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決不能開空頭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過高,否則,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總之,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關於民生的探索實踐,與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思想都遵循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本身的客觀規律,注重把握好發揮主觀能動性與遵循實事求是精神的統一,統籌兼顧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從實踐和制度層面很好地回答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生改善的基本問題,鮮明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品格,是現階段做好民生工作的基本遵循。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浙江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思想與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關於民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決策部署結合起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抓住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爲突破口,以健全完善爲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爲保障,統籌做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工作,全力打造好民生網、服務網、平安網,努力使廣大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使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1.推進富民惠民安民行動。浙江省委十四屆二次全會提出,全面實施富民強省十大行動計劃,努力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取得新成效。2018年5月,浙江省政府印發了富民惠民安民行動計劃(健康篇、教育篇、就業社保篇)。健康篇提出,要堅持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爲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爲要求,以“補短板、破難題、強聯動”爲工作導向,深入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深化健康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註重預防爲主和健康促進,更加註重資源整合和結構優化,更加註重提高服務質量和治理能力,打造現代化健康服務體系,高水平建設健康浙江,爲人民羣衆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爲全省“兩個高水平”建設提供堅實的健康保障。同時明確了高水平建設健康浙江的主要目標是,到2022年,基本建成標準化、智慧化、品質化、人文化的高質量、高水平浙江特色健康服務體系,讓人民享受更科學普及的全民健身服務、更安全放心的食品藥品、更高水平的全生命週期醫療衛生服務和更優質多元的養老服務,健康素養持續提高,國民體質不斷增強,生活品質顯著提升,人羣主要健康指標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教育篇提出,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實施教育現代化戰略和高等教育強省戰略,全力打造浙江品牌、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滿足人民羣衆對更好教育的需求,推動浙江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高水平實現教育基本現代化,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到2022年,高水平實現教育現代化,50%以上縣(市、區)創建爲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5%,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省。就業社保篇提出,要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爲發展的根本目標,從就業社會保障領域發展急需、羣衆關切的問題入手,堅持經濟可持續、財力可支撐,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加快補齊民生短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努力在高質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樹立浙江樣本。主要目標是,實施高質量就業促進工程、更可靠社會保障提升工程,着力建設高質量民生保障網,到2020年,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基本實現,覆蓋全民、更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到2022年,就業創業公共服務全面躍升,社會保障能力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人民羣衆的保障更加充分。

2.實施教育現代化戰略和高等教育強省戰略。把教育作爲民族振興的基礎性工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教育現代化,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提升學前教育水平,高質量普及15年基礎教育,辦好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以超常規舉措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持續增加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大力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發展,加大力度實施省重點高校建設計劃,力爭5年內引進20所左右著名高校在浙江開展合作辦學,推動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升中職教育質量,發展高職教育,實施產教融合發展工程。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浙大一院“雙下沉”專家在景寧縣人民醫院查房。

3.高水平建設健康浙江。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爲人民羣衆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促進居民預期壽命進一步提高。堅持醫保、醫療、醫藥、醫院、中醫、醫生“六醫”統籌,實施醫療衛生服務優化工程,加快縣域醫共體建設,發展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分級診療體系,加強醫療質量安全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健全兒童醫療服務體系。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工程,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面實施食品藥品安全戰略,健全從田園到餐桌的最嚴密食品安全鏈,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深化醫養護一體化改革,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覆蓋,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4.提升就業質量和社會保障水平。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加強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開展大規模技能培訓,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健全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養老保險體系,促進養老保險制度持續健康運行;加快統一設區市職工基本醫保制度和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提升大病保險保障水平;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公益慈善事業、優撫安置制度,發展紅十字事業,加強婦女兒童權益保障。加強殘疾預防和康復服務,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5.實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堅戰。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鞏固“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現象”成果。深入實施低收入農戶、低收入產業工人收入倍增計劃,確保低收入百姓收入增長快於城鄉居民收入平均增幅。堅持精準幫扶,整合幫扶資源,創新幫扶方式,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增強低收入百姓自我發展能力。加大力度扶持山區、海島地區加快發展,同步實現“兩個高水平”。

民生所指,國運所繫;民心所向,政之所行。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有關民生工作的重要思想觀點和豐富實踐探索,已經並將持續推動全省上下改善民生福祉。進入新時代,浙江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堅定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鍥而不捨謀民生之利,真抓實幹解民生之憂,實現浙江民生事業的新發展,讓人民羣衆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輯:青田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