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約是安徽金寨人,出生於1911年,18歲的時候他就參加了紅軍,經歷過鄂豫皖鬥爭。後來,張賢約還跟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長征,曾經擔任過紅四方面軍第4軍第12師師長一職務。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張賢約被任命爲八路軍第129師教導團團長。當時張賢約率領教導團一共有3個營,擔負着新兵和士兵骨幹的訓練培訓任務,爲前線作戰部隊源源不斷提供兵力支持。
後來,張賢約根據工作需要,還先後擔任過第129師先遣支隊支隊長、晉冀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率領部隊在冀西地區堅持敵後抗戰,參加過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等戰役。1942年,張賢約被調到延安參加學習,不久出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編4旅副旅長及旅長等系列職務。在解放戰爭中,張賢約繼續留在西北地區工作,歷任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副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6軍副軍長、第6軍政委,率領部隊參加了延安保衛戰、西北三戰三捷和沙家店、宜川、扶郿、蘭州等戰役。
在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度的時候,張賢約被授予了中將軍銜。當時,和張賢約一起被授予中將軍銜的,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人,他就是當年在張賢約手下擔任第129師教導團第1營營長的皮定均。皮定均也是安徽金寨人,出生於1914年,比張賢約小三歲。皮定均的早期軍事生涯和張賢約一樣,同樣經歷過鄂豫皖鬥爭和紅四方面軍長征,曾經擔任過紅四方面軍教導師第2團團長一職。
在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紅四方面軍教導師改編爲了八路軍第129師教導團,皮定均出任教導團第1營營長,開始在張賢約的手下工作。後來,皮定均調任第129師特務團團長,太行軍區第5、第7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務,還奉命組建了豫西抗日遊擊支隊,參與創建了豫西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之後不久,我軍成立了中原軍區,此時皮定均出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1旅旅長,參加了著名的中原突圍。
在中原突圍過程中,皮定均率領部隊立下了赫赫戰功,孤軍在敵人的重兵圍困中奮戰,爲中原軍區主力部隊成功西撤開創了有利條件。而且難能可貴的是,皮定均率領部隊整建制地衝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安全轉移到了蘇皖根據地,功勞非常大。後來,皮定均在華東地區工作,先後擔任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24軍副軍長等職務,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大戰。
後來,皮定均還參加了抗美援朝,當時擔任志願軍第24軍軍長一職。在1955年授軍銜的時候,最初皮定均被擬定爲了少將軍銜,不過在呈報審批的時候,偉人在他的名下特批了八個大字——定均有功,由少晉中。就這樣,皮定均和當年的團長張賢約一樣,在1955年被授予了中將軍銜。從當時授軍銜的情況來看,在抗日戰爭初期擔任營長的人,大多數都是少將軍銜,經過特批被授予中將軍銜,這足以說明皮定均的突出貢獻。就這樣,當年第129師教導團的團長張賢約,和營長皮定均,在28年之後都成爲了中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