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外媒稱,蘋果公司最大的iPhone代工廠商富士康正考慮在越南建立一座iPhone組裝工廠,且有更多的出口型電子企業有意在東南亞市場建立分廠。以消費電子、家電行業爲代表的產業“出海”計劃,也將影響磁件行業未來市場佈局。

該報道援引自越南媒體《越南投資評論》,該報道稱:“富士康正與河內市人民委員會談判,商討在越南建立一座iPhone組裝工廠事宜。”

越南工商部總裁Vu Tien Lo向路透社表示:“我們正與富士康討論這種可能性。”

同時,辦公自動化設備OA市場的兄弟公司、京瓷公司、富士施樂、佳能公司等在越南都建立了一定規模的生產工廠,東南亞OA市場格局已經初步形成,涉及智能終端機頂盒等產品,而富士康也是智能終端機頂盒重要代工廠。

另一蘋果組裝大廠和碩也在11月8日的財報會上透露,正計劃將大陸的產線撤回臺灣或轉移到東南亞進行生產,以此規避中美貿易戰影響。

和碩曾表示,25%的關稅誰也挺不住,這對供應鏈來說將是毀滅性打擊。另外還談到了大陸目前存在旺季缺工問題,所以分散生產勢在必行。

產業觀察家洪仕斌分析:“家電行業中很多頭部企業的海外業務要佔三分之一左右,儘管在家電行業還沒有出現類似於對中興的制裁案例,但風險肯定增加了,至少是增加了出口銷售的難度。”

雖然在11月月底G20峯會中美領導人會晤中,雙方表示將不升級貿易戰,但具體磋商細則仍未明晰,最終走勢如何仍牽動中美兩國企業家的心,也讓許多企業對是否轉移搖擺不定。

不過,一些有規模的出口型企業已正加快出海步伐,欲採取境外開設工廠的方式,擺脫加徵關稅的掣肘。

東南亞地緣政治風險烈度低,原料、人力和運輸成本較低,因此有成爲替代“世界工廠”的巨大潛力。

美國商會調查顯示,約有143家以上在中國的美企已遷出或考慮遷出生產線,遷移首選地區爲東南亞。調查稱,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東盟設廠。

馬來亞銀行經濟學家Chua Hak Bin和Lee Ju Ye也表示,美中貿易戰可能吸引越來越多在中國的企業到東盟設廠,以規避關稅。

據泰國央行數據,泰國1至7月的淨外國直接投資額同比增長53%,至76億美元,製造業外資流入量增長近5倍;菲律賓製造業的淨外國直接投資則在今年1至7月從1.44億美元飆升至8.61億美元。

長虹華意證券事務部認爲,當下中國企業應對貿易摩擦一般打出兩張牌:一方面,通過開拓海外新市場彌補美國市場損失;另一方面,藉助境外其他子公司展開對美貿易。

洪世斌認爲,海外建廠是規避風險的一個措施。企業可以享受當地國的政策優惠、規避關稅問題。

他也指出了海外設廠的弊端,“海外設廠難度在於固定成本的增加,如果只是成立一個銷售公司,產品賣不出去大可以撤掉,那是變動成本,是可控的。但建廠就是固定成本,是一筆非常大的投入。未來能否收回成本、能否在當地紮根,都存在風險。”

飛象網CEO項立剛也表示,“雖然東南亞的人工成本平均是中國的1/5,但並非所有產業都輕而易舉就因美國加稅而轉移。比如有一定技術要求的行業如空氣淨化器,代工廠既要有生產能力,保證大批量、有質量地出貨,還要有一定的資金能力事先墊付生產。”

“同時,代工廠所在城市需要有配套,也就是大量相關產業的上下游供應商,還要有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持,即從供電、交通到通信,都能保證產品快速運出去,及時交貨,趕上市場熱點,減少資金佔壓。”

項立剛認爲,這種產業鏈是一個複雜龐大的體系,它的形成至少需要20年,還要有穩定的政治和充足的人才做基礎。東南亞國家現在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如果都在東南亞生產,很多行業因此增加的負擔費用肯定會超過美國徵收的25%的關稅。

正如項立剛所說,海外設廠需要大量資金和承擔更大的風險,同時需要重新建立協調供應鏈,

就國內衆多磁件企業而言,普遍缺乏海外辦廠的資金和能力,很多都承受不起這種“折騰”。

而一些資金雄厚的上市下游企業,依託背後的資本運作,抗風險能力更強,可同時保證國內運作的同時,在海外重新搭建新的生產線。

不過,以家電、智能終端機頂盒、逆變器企業爲例,他們在海外設廠,仍需大量網絡變壓器、電感器等器件供給,顯然於東南亞在磁件產業鏈並沒有國內的完善,歐美日磁件成本過高,許多企業爲控制成本,仍需國內磁件支持,於此同時,這類磁件的價格經海關之後,也必然比在國內價格有所上漲,加大海外另設廠企業的負擔。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中國製造的電子變壓器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25%,其中國內生產的電子變壓器約有60%的產量出口,用於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國內磁件企業需要做的便是留意下游磁件需求企業的海外動態,提高自身的海外供貨能力,同時注重產品在海外的知識產權保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