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专家:3个建议让你的奖励更有效

文/叮当派好习惯

叮当派好习惯,持续推送教育热点、好习惯养成方法、学习干货等丰富内容,助力3-12岁儿童“学习、情商、性格”三方面优化!欢迎转 发、收藏本文~

这个学期,学生们的课堂从学校的教室搬到了家里的网上课堂。

这一变化给许多家长们造成了困扰,有的孩子因为不用去学校而天天赖床,有的孩子一边上课一边在玩玩具,有的孩子一边上课一边在走神。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专家:3个建议让你的奖励更有效

(图片来源:***)

为了让孩子能够专心上课,家长朋友们也是想了各种方法:有的坐一边陪着;有的已经复工的家长一到上课前几分钟就要打电话督促孩子准备好上课;还有的有的家长许诺孩子只要好好上网课,按时完成作业,就给孩子买什么什么······

这些鼓励方式有很多种,多是给予孩子物质方面的鼓励。

经过许多家长的“实践”,这些方法在短期内效果看起来还是挺不错的。

可是如果长期这么做,就会出现问题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专家:3个建议让你的奖励更有效

“不给我买平衡车,不然我就不好好学了!”

曾经有一位妈妈私信叮当派好习惯:就是因为长期用物质去激励孩子,令她没想到的是却造成了一些在她看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这个妈妈姓林,家有一个9岁儿子,读四年级。因为贪玩厌学,学习不太努力,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

在儿子3年级下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孩子又没考好,语数英都才考80分左右,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没上95分都是考不好,更不用说80多分了。

林女士夫妇当时跟孩子约定:只要你在下个学期的半期考能够考到85分,我们就给你买你最喜欢的玩具赛车。

当孩子听到好好学习还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车时,新学期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积极性上升了很多。

在上一学期的半期考中,林女士的儿子语文考了90分,数学考了87分,较以往成绩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林女士感到非常高兴,以为这样真的能促进孩子更好的学习,于是孩子提出的多次要求都得到了满足,在单元考试甚至考了个97分。

直到上一次期末考试,孩子这次的要求较以往都过分,他想买一台几千块钱的平衡车,这次林女士并没有答应孩子的请求,一是因为真的太贵了,二是觉得这种东西很危险,于是只提出了这次考试考好之后,会带他去上海迪士尼游玩。

没想到孩子这次却心生不满,说:“我不要去迪士尼,这次就要平衡车,不然我就不好好学了!”

本来林女士觉得,哪个孩子不想考高分啊?估计他就是说气话,没想到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也是考的一塌糊涂,又落到了80多。

叮当派好习惯小编对她说道:“其实我们通过奖励来促使孩子努力学习,孩子并不是真心的喜欢学习,只是为了奖励而学习,奖励达不到孩子的要求就会出现“德西效应”。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专家:3个建议让你的奖励更有效

德西效应在教育孩子上的表现

德西效应源自于心理学家德西提出的一种心理学效应,他为了使自己的理论更能够使大众认可,就曾经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来说明:

曾经有一群孩子经常喜欢去一位老人家门前去吵闹,玩耍,搞的老人很难再忍受下去。然后,老人就想了一个办法: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孩子说:“你们让我这里变得非常的热闹,为了感谢你们,这点钱算是给你们表达谢意的。”

第二天因为可以拿到钱的缘故,孩子们又来了,又在门口嬉闹。老人这次出门给他们每个人了5美分,孩子们依然兴高采烈的离开了。

等到了第三天的时候,老人这次仅仅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拿到钱之后,就非常生气的说道:“才给我们了2美分,您知不知道我们平常在这里有多辛苦!”他们对老人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在这里去给他玩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老人用的方法就是将孩子的内部动机“为了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老人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他也就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教育孩子上面就像上面举得那位林女士的例子一样,让家长们没有想到,因为这样的奖励机制而使得孩子在学习上面的兴趣在逐步削减,只注重于对奖励的追求。

当孩子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我们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孩子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专家:3个建议让你的奖励更有效

(图片来源:叮当派好习惯)

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孩子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孩子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孩子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专家:3个建议让你的奖励更有效

怎样才能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叮当派好习惯心理学专家罗老师认为,可以使用这3种方式奖励孩子,孩子更有动力学习:

1、少用金钱奖励

物质奖励会让孩子被价值条件化。父母奖励孩子,要从真正满足孩子内心需求出发,激发内在动力。

所以,爸妈们可采取“积分法和代币法”来拉开奖励的间隔时长。

积分法:这是家长设立的一种奖励机制,孩子因良好行为而得分。

比如打扫房间(每天4分),收拾桌子(每餐2分),按时回家(每天3分)等。

积满一定分数可以获得物质奖励或活动奖励。比如,积满20分可以得到一个新玩具,40分可以去游乐场。

代币法:四五岁的孩子可能更喜欢代币的形式,代币也就是自制的钱币。代币法的原理与积分法是一样的,但更实物化,更有趣一些。

比如,准时吃饭可得到1元代币,收拾玩具可得2元代币,攒足8个代币就可奖励玩具或零食。

而且孩子可以把代币存放在透明的塑料容器里,随时可以看得见自己的进步和即将得到的奖励。

在使用积分法和代币法时,家长应随着孩子行为的进步调整积分的制度。当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已经建立后,家长可以提高获得奖励的分值或降低每个行为获得的分值。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专家:3个建议让你的奖励更有效

(图片来源:叮当派好习惯)


2、多用精神奖励

孩子做了正确事情,给孩子奖励是应该的。但奖励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的评价。对孩子而言,奖励不需要是多贵多好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

在某真人秀节目里,胡可的教养方式,赢得了很多妈妈的赞同。

第一期,安吉跟小鱼儿两人抢玩具,明明是弟弟小鱼儿先拿到,然后被哥哥安吉夺走的。

在面对妈妈质问时,安吉撒谎说是自己先拿到的。胡可很认真的问了第二遍,并强调“诚实的孩子,会得到一朵小红花”。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专家:3个建议让你的奖励更有效

安吉懂了妈妈的意思,果断承认玩具是抢过来的。机智如胡可,她立马在安吉脸上亲了一口印出一朵小红花,用吻夸安吉做的很棒。

除了物质,父母的吻、拥抱,是给孩子最有营养的奖励。

3、属于用具体的细节赞赏

孩子有成长心态和固定心态,多夸奖孩子努力,能培养他的成长心态,因为努力可以变得更好;多夸他聪明机智,天赋过人,就会加强他的固定心态,因为天生使然啊!

也就是说,不同的赞扬话语,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奖励孩子的时候,夸奖的话要从努力的角度,更具体的事实角度来切入,来丰满。

比如:“你今天做对了3道应用题,真的非常棒!”比起“你真聪明!”更加让孩子有踏实感,和认同感。不要怕啰嗦,夸得落于实地,更加能帮助孩子进步,让他看到前进空间和进步幅度。

叮当派好习惯认为,正确的奖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很多家长也发现,孩子需要时常被奖励。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德西效应”,就为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奖励孩子提供了思路。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