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這部劇的作者徐光耀本人也說:張嘎的確是虛擬的,不過原型的靈感倒是來自於兩個名叫“瞪眼虎”和“希特勒”的小遊擊隊員。不少人都自稱爲小兵張嘎的原型,其中民間就有四個傳說。

如果說童年電視上除了霸榜的《還珠格格》之外,還有什麼好電視劇?相信大家都能說出來一大堆,什麼《武林外傳》、《東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等等。而如果將題材縮小,侷限到抗日題材上呢?那估計也就只有在央視播了13年的《小兵張嘎》了。


《小兵張嘎》可以說是少有的抗日題材佳劇。雖然描寫抗日戰爭的事,

但是相比《亮劍》與《我的團長我的團》這些題材要輕鬆不少,畢竟主角只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

而整體的教育意義也很好,教導我們不要忘記那段歷史,以及對待親屬,家人的看法等等。那麼問題來了:電視劇中的“嘎子”的原型,到底是誰呢?

嘎子的四種原型傳說

扮演者謝孟偉如今已經變成了肌肉型男,憑藉高超演技也出演了衆多的影視劇。不過小兵張嘎的原型,至今仍舊沒有定論。不少人都自稱爲小兵張嘎的原型,其中民間就有四個傳說。雖然其中不乏有劇中嘎子的故鄉白洋淀的游擊隊員,也曾有傳言說編劇徐光耀本人就是嘎子。


雁翎隊員趙波就是民間傳言的原型之一,不過實際上與作品中的

“嘎子”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不過在《小兵張嘎》電影拍攝的時候,趙波曾經加入到劇組中去,協助劇組針對服裝、武器、作戰等方面的細節進行改動。

嘎子的第二個原型,就是曾被稱爲“燕嘎子”的燕秀峯。燕秀峯的確是優秀的抗日隊員,在當時的冀種地區的確轟動一時。而他也被作家魏巍拿去創作了一篇散文《燕嘎子的故事》。

而本身“嘎子”這個名字與小兵張嘎中的主角不謀而合,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很多報刊都認爲他就是“張嘎”的原型。


後來有記者走訪了白洋淀地區,尋找當時當年在當地參加抗日的老游擊隊員。而雁翎隊副隊長孫革老人則說一名叫“張沉底”的小鬼,

十分接近電視劇中“張嘎”的形象。

根據外號來判斷,這個“張沉底”也十分擅長游泳,與電視劇中的“嘎子”不謀而合,並且一樣姓張,就讓人忍不住懷疑。不過後來這個“張沉底”參加了八路軍,跟着大部隊走了,從此了無音訊。

編劇的另一種說法


後來採訪了雁翎隊政委馬仲秋,馬老的觀點與作者本人的觀點一樣:

“張嘎”

並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而是所有雁翎隊員的化身,像“張嘎”這樣的爲了革命而和敵人戰鬥事蹟在抗戰時期其實時有發生。而這部劇的作者徐光耀本人也說:張嘎的確是虛擬的,不過原型的靈感倒是來自於兩個名叫“瞪眼虎”和“希特勒”的小遊擊隊員。

徐老本身就是抗日戰士,親歷過那場戰爭的他以自己的所見所謂寫下了《小兵張嘎》這部作品。而當時徐光耀在寧晉縣大隊,寧晉縣與趙縣是臨縣,兩個部隊經常配合,就需要一些小偵查員傳遞情報。而這些十二三歲的小偵查員一般都沒有什麼突出的貢獻,但是趙縣的兩個小偵查員“瞪眼虎”和“希特勒”就不一樣,當時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趙縣這個地方很有名氣,當時就是有英雄色彩的人物。


後來新中國成立後,

徐光耀寫了長篇小說《平原烈火》

,其中“瞪眼虎”就出場了,一開始十分活躍,但是後來被主角擠到了一邊。而他的老戰友甚是惋惜,於是批評他說:“你怎麼把個挺可愛的孩子寫丟了呢?”。於是,

《小兵張嘎》的創作種子就開始在徐老心中生根發芽。


後來

徐光耀也見過很多傳聞中的“張嘎”原型,但是其實並不認識。

而徐老本人的性格也與張嘎完全相反,所以並不可能是

“自傳”

。而張嘎這個名字,則是徐老自己起的。本來應該叫“小兵張故點兒”,其中“張”是因爲很多人都姓張,大衆有親近感,代表了許許多多的抗日戰士。而“故點兒”在徐老的故鄉是稱呼一些聰明、善於出招的人的叫法。但是因爲這個詞太過生僻,於是選取了另一個“嘎”,代表了有點調皮搗蛋的可愛形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