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大
  • 標準
攝影好書|《論攝影》:一切的存在,都爲了在一張照片中終結

吳靖

2020-05-02 16:33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 超大
  • 標準

吳靖(作家)推薦:

1973年,美國著名作家、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論述攝影的六篇文章陸續發表在《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上,這六篇重量級的評論在1977年集結成書、出版問世,轟動一時,並引起廣泛的討論。《論攝影》(On Photography)榮獲當年的全美圖書批評界獎,《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評價該書是“過去140年中,就攝影影像對我們觀看世界以及觀看我們自己的方式這一深刻改變所作的才華橫溢的分析。”至今,它仍被公認爲“攝影界的《聖經》”。

《論攝影》(插圖珍藏本) 蘇珊·桑塔格 著,徐燦然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論攝影》一書開宗明義:“攝影術肇始於1839年,從那以後,幾乎所有事物都爲攝影所記錄,至少看來如此。正是這永不饜足的攝影鏡頭將我們從柏拉圖的洞穴困境中解放出來。攝影在教給我們新的視覺模式的同時,也在改變和擴大我們既有的觀念,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值得看,什麼東西允許看。攝影是一套看的語法,更是一套看的倫理。攝影業最爲深遠的影響在於它將一種認識加諸我們,即人們可以把整個世界當作一系列相片,納入腦中。”通過拍攝下來的當今普羅大衆日常生活影像的存在的確證,蘇珊・桑塔格在本書中探討了範圍廣泛的諸多問題:攝影的倫理和道德、攝影的工業化、攝影與現實、攝影與繪畫乃至攝影的生態學等等,並沒有什麼所謂的結論,但那種抽絲剝繭的冷峻剖析,那種吉光片羽的思想火花,實在是精彩紛呈,令人折服。

本書內頁。攝影術肇始,希爾(David Octavius Hill)作品,1945

本書內頁。阿布斯(Diane Arbus),1967

本書內頁。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作品,1889

在蘇珊·桑塔格看來,人類無可救贖的留在柏拉圖的洞穴裏,看不到真實,卻在真實的影像中陶醉,而這“真實的影像”,便是攝影。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桑塔格順便將攝影與文字化成一派,因爲它們都將現實世界過濾,把世界變成了一個精神物件,哪怕只是一個憂傷的物件。“對我們來說,更有趣的傷損不是石頭的傷損,而是肉體的傷損。通過照片,我們以最親密、最心亂的方式追蹤人們如何衰老的現實。……攝影是倏忽的生命的存貨清單。如今,手指一碰就足以使一個瞬間充滿死後的反諷。照片展示人們如何無可辯駁地在那裏,而且處於他們生命中某個特定年齡;照片把一些人和一些事物集合在一起,而他們在一會兒之後就解散、改變、繼續他們各自獨立的命運的歷程。”

本書內頁。阿特熱(Eugene Atget)作品

本書內頁。曼·雷(Man Ray)作品,《香奈兒女士》,1935/1936

本書內頁。塔爾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開着的門》,1843

照片留住的往往是一個瞬間,但是我們卻想通過這個瞬間留住永恆:永恆的過往,乃至永恆的將來。照片帶給我們一種錯覺,用一個瞬間糅合了逝去的美好和對將來的期冀。其實照片上的那一瞬間的美好纔是最致命的,它告訴我們的恰恰是,我們什麼也留不住。因此,桑塔格說,攝影是一門輓歌藝術,一門黃昏藝術,攝影的很大部分目的是爲了推廣懷舊的行爲。懷舊是一種美麗的行爲,所以照片中我們選定的都是那些美麗的、富有感染力的、即將逝去的或者已經逝去的事物。其實“懷舊”這個詞彙已經預示了照片記錄的是那些已經逝去的美好的事物。

“拍照就是參與另一個人(或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變性。所有照片恰恰都是通過切下這一刻並把它凍結,來見證時間的無情流逝。”

本書內頁。阿特熱(Eugene Atget)作品,1925-1927

本書內頁。於爾斯曼(Jerry N.Uelsmann)作品,《未命名(有云的房間)》,1975

本書內頁。威基(Weegee)作品,《沙灘上的戀人》,1943

在手機攝影無處不在的今天,人們需要由照片來確認現實和強化經驗,並演變成一種狂熱的美學消費主義,在令人目眩神迷的社交媒體上構成了某種濫情的(無論是犬儒的或是人道主義的濫情)的視覺景觀,無數人都樂此不疲。攝影通過一個複製的影像世界來裝飾這個擁擠不堪的世界,是我們覺得世界比它實際上的樣子更容易爲我們所理解,在手指一觸的無數瞬間,我們把經驗本身變成了一種觀看方式。顯然,這是一個笛卡爾無法理解的世界,因爲“我看,故我在”。誠如蘇珊·桑塔格的金句:“十九世紀最有邏輯的唯美主義者馬拉美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爲了在一本書裏終結。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爲了在一張照片中終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