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上诸多因素极大地分散了德军注意力,使得巴甫洛夫中士等人得以坚守这座建筑长达58天,直到苏军大反扑发起之前,德军都未能将其夺走,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正在势头上的德军确实犯了些轻敌的毛病,在他们看来,相对完好的建筑才有战略价值,而在进攻的过程中,巴甫洛夫中士一行人夺取的这座小楼先是被燃烧弹烧毁,接着又挨了几炮,部分墙面出现垮塌,这样一座破楼恐怕已经没多少用处了。

1945年4月29日,苏军攻至勃兰登堡门和波茨坦广场一带,在对总理官邸等重要目标发起进攻的同时,苏军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到了正前方。眼前体量庞大的建筑正是纳粹德国的权力中枢——帝国国会大厦。眼下,德军在柏林的防御体系已陷入全线溃败,而国会大厦中也只不过盘踞着1500余名残寇。有着数倍于敌军的兵力、手握大量重型武器的苏军,自以为将以摧枯拉朽之势拿下这座建筑,谁料它竟成了一场噩梦。
从楼底打到楼顶,从坦克火炮到步枪冲锋枪,最后变成白刃甚至是肉搏战,国会大厦的每一间房屋、每一块木地板都变成了战场。即便是1945年4月30日21时50分,苏军打通了通往国会大厦圆顶的通路,但德军的反抗依旧凶猛。最终,这场战斗以国会大厦中德军全部战死收场,我们且不论这些士兵立场和目的如何,他们展现出的强悍战斗力还是挺让人佩服的。帝国大厦保卫战成了军事史上相当亮眼的一笔,相对鲜为人知的是,苏军也曾有过几乎一模一样的壮举,甚至比此役的难度更大。
1942年7月,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此役事关重大,德国方面试图以一场规模足够大的战役重重地打击苏军,起到一锤定音的战略效果,因而不惜豪掷重兵发起大规模攻势。苏联方面就更坚决彻底了:最高领袖斯大林下令,将全国可用的一切资源全都调入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据说,每天清晨,一个刚组建的满编师被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场,当天夜晚,这个师就差不多打空了。而在战役初期,掌握着主动权的德军下手也足够狠,他们试图以一轮接着一轮的攻势,把苏联人彻底赶出这座城市。
对苏军而言,8月下旬到9月初是整场战役中最难熬的时间段。德军几乎控制了整个市区,每隔几天便会投入数百架次的飞机对苏军仅剩不多的控制区展开狂轰滥炸。城市中的残余部队被德军围了个严严实实,纵使有朱可夫亲自操刀,苏军的多次反击和突破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到了9月下旬,局势稍稍出现转机,但仍十分不乐观。
1942年9月26日深夜,雅科夫·巴甫洛夫中士和战友列兵亚历山德罗夫、格卢先科、切尔诺戈洛夫等6人奉命执行侦察任务。他们来到了“1月9日”广场附近的一座4层公寓楼附近,发觉敌人在此处疏于防范,于是趁机夺取了这座建筑的控制权。实际上,正在势头上的德军确实犯了些轻敌的毛病,在他们看来,相对完好的建筑才有战略价值,而在进攻的过程中,巴甫洛夫中士一行人夺取的这座小楼先是被燃烧弹烧毁,接着又挨了几炮,部分墙面出现垮塌,这样一座破楼恐怕已经没多少用处了。
然而,这座由瓷实的钢筋混凝土筑成的4层小楼是这块区域的制高点,不仅如此,它有直达附近的面粉厂、油库等设施的通道,是这块区域的一大中枢。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巴甫洛夫小队等到了多批援军,其中包括由阿法纳西耶夫中尉带领的7人机枪排、索布加伊达上士带领的3人反坦克枪小组以及切尔努申科少尉带领的4人迫击炮小组等,后来,战斗人员总数达23人。大伙儿把手头的武器装备合计了一下,除了若干轻武器外,他们总共拥有1挺重机枪、3把反坦克步枪以及2门50mm迫击炮,虽说这并不算很阔绰,但也算有了一战之力。
我们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座建筑背靠伏尔加河,剩余三面几乎都是开阔地,可谓是易守难攻。轻重武器齐全的苏军只需以逸待劳,可以轻而易举地向没有遮拦且企图发起冲锋的敌军作出打击。
德军自然不会纵容敌人在小楼附近形成战斗力,随即派出部队试图消灭,不过德国人旋即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当真是轻视了这座摇摇欲坠的建筑的价值。在楼内十余名市民的帮助下,苏军以小楼为中心搭建了4层铁丝网并设置雷区,它们极大地拖缓了德军的进军速度。单单是冲到楼下,德军每前进一步便要付出巨大损失。在战斗的过程中,曾有德军坦克横冲直撞地冲到了建筑附近,不过部署在顶层的反坦克步枪手及时地摧毁了它。
正如刚刚所说,4层小楼曾是一座公寓楼,地理位置十分偏北的斯大林格勒气温较低,建筑的墙体也往往被造得很厚实。德军的小口径炮并不能给它带来有效杀伤,而另一边的苏军化整为零分散开来,将房间的窗口改造成了射击孔,这座楼实际上被武装成了一座巨大的堡垒。不仅如此,当友军发现这座建筑被改造成一个坚固可靠的战略据点时,他们也有意识地将战略部署向此处偏移,后来,它成了苏军近卫第42团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以上诸多因素极大地分散了德军注意力,使得巴甫洛夫中士等人得以坚守这座建筑长达58天,直到苏军大反扑发起之前,德军都未能将其夺走,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战役结束后,这座建筑被命名为为“巴甫洛夫大楼”,也常被称作“英雄楼”,如今仍作为一处重要地标静静地伫立在伏尔加河畔。
有朋友可能会问:一架轰炸机外加两颗炮弹就能解决的问题,为啥浪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个问题的确很令人困惑,学界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除了楼内苏军的勇敢作战以及友军的支援外,德军不愿直接击毁巴甫洛夫大楼,也有自身利益的考虑。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当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市区内战至白热化阶段时,连一堵残垣都能成为双方不计代价坚守的“据点”。毫无疑问,两边都想控制更多的区域,那么如何才算是做到了“控制”呢?其中很有效的一点便是夺取了一块区域中“据点”的控制权。
显然,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是几乎沦为废墟的巴甫洛夫楼,也比被彻底摧毁的一堆碎砖要有用得多;况且在交战的过程中,德军也领教到了这座建筑的厉害。德军有意保全巴甫洛夫楼,日后为自己所用。无奈对方拼死抵抗,自己损失大不说,鉴于战况紧张,德军也不能抽调更多的部队来支援。因此,德军围绕着巴甫洛夫大楼的进攻强度极其有限,同时还断断续续。
要问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军最惨时有多惨?市区里的苏军一度被打散,第62集团军司令崔可夫身边最少时仅剩239人。在朱可夫策划并发起大反扑之前,崔可夫曾背靠着伏尔加河,对手下的残兵败将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面前就是伏尔加河,谁要是想走现在就可以走,我不会拦你们,但我要留下来。”堂堂集团军司令都一度窘迫到这种地步,这座值得倚仗的要塞究竟有多珍贵,咱们恐怕就不用再多做赘述了。对当时的苏军而言,巴甫洛夫大楼可谓是不容有失,但对同一时期的德军来说,其价值恐怕远没有到非要不可的地步。即便是随着局势的发展,巴甫洛夫大楼的战略价值变得足够昂贵时,德军想要争取它也有心而无力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