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准确的说,向往的是民国时文人的高工资。顾颉刚在燕京大学历史系当兼职教授时,工资是160块大洋。

首先要承认,民国的学术风气是比较自由的,很有古风,所以产生了很多大师级人物。
但是,这是向往民国时学术自由的主要原因吧。有一部分,但不全是。更准确的说,向往的是民国时文人的高工资。真要搞学术,五十六年代一样学术氛围浓厚,但很少有人向往。
这就是人性,没有多少“聪明人”愿意吃苦。既然自己能赚大钱,不赚才是傻子。至于学术自由,幌子而已。
周树人先生进北京工作,1912年时,一个月津贴就有60块,已很低了。过几个月,他的工资涨到了125块大洋一个月。
几个月后,工资240块。每隔段时间,涨回工资,1916年3月,他的工资已到300块大洋一个月,这还只是他的基本工资。
顾颉刚在燕京大学历史系当兼职教授时,工资是160块大洋。他还是北平研究院史学主任,工资更高,400块。
如果按南京的《大学教员薪俸标准》,一等一级教授的月工资是500块,一等二级450块,一等三级400块。二等一级340块,二等二级310块,二等三级280块。就是低级别的助教,一级助教月工资也有180块。
这都是什么概念?一等一级教授的工资500元,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17000块。
而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月工资只有50块,这对普通百姓来说,已是高工资了。一个保姆,主家包她的食宿,一个月给她开3块到六块大洋的工资,已让很多人羡慕了。如果自己拉黄包车,月入16块到20块之间。正常情况下,一个家庭4口人,如果一个月能赚到12块大洋,不要说吃饱饭了,小康都没问题。
民国的钞制混乱,但袁大头、孙大头、鹰洋都是硬通货,购买力还是很强劲的。一块银元,如果在1912年的北京,能买到六十斤大米,或者去著名的东来顺,撮顿够6个人吃的羊肉火锅。三十年代,一块银元在能北京买6斤上好猪肉。如果想租一套四合院住,每月房租也就20块,现在想租都没地了。
上海是消费型城市,物价偏高,一块银元也能买44斤大米。如果你能舍得花25块大洋,能在北京东华饭店摆下一桌最顶级的饭菜,天上飞地上跑水里游,都能吃到。
在民国时代,还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了教授,社会地位非常高,经济上更不必说,可以高高在上。
无怪很多人向往民国,这么优渥的生活条件,谁不向往呢。
至于民国时家国残破,没有多少人去关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