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溫進入 5月2日,都江堰景區,工作人員戴着體溫測量頭盔實時測量遊客體溫。 張師 攝

有序排隊 5月2日,廣元劍門關景區南北門入園口,遊客腳踏“定製”藍絲帶,保持間距排隊。劍閣縣文旅體局供圖

探訪地點都江堰青城山景區

“黑科技”助景區織牢“安全網”

對大多遊客來說,這個“五一”小長假是難得的出遊時光。但對景區管理者,這卻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我們既要把安全放在首位,防止遊客扎堆,又要儘可能爲遊客提供方便、快捷、舒適的體驗。”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信息中心主任艾昌勇坦言,“壓力有點大”。

“五一”小長假第二天,大數據預測,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等熱門景區當日迎來客流高峯,遊客數量比前日多20%至30%。

景區有沒有把好防疫關?運行是否平穩有序?記者親身體驗青城山-都江堰景區遊覽全過程。

入口處測溫:5G紅外線體溫檢測儀自動報警

5月2日上午10點左右,記者到達都江堰景區離堆入口,不少遊客正排隊等候,從停車場方向來的人流還在向入口方向聚集。

這是景區人流最密集的時段,離堆也是景區6個出入口中客流量最大的。青城山都江堰景區門票處處長艾強與工作人員將引導排隊的回形欄杆從檢票入口處向外延伸了幾十米,“這樣可以減輕入口處人流聚集的壓力”。

閘口另一側立着5G紅外線體溫檢測儀。電子屏幕上,實時顯示經過的每一位遊客的體溫,將對體溫超過37.3攝氏度的遊客自動報警,提醒工作人員二次檢測。

記者排隊大約5分鐘後到達檢票口。拿出提前申請的健康碼,刷身份證,經過體溫檢測,順利進入景區。

下午2:30,景區人流的又一個高峯時段,記者來到青城山景區前山入口。除了兩個閘機檢票通道,這裏又增加了一臺手持檢票機和一臺臨時掃描儀。排隊的欄杆上,每隔1米就貼有黃色標記。不時有語音提示遊客,檢票時提前準備好身份證、健康碼,加快通行效率。

進入景區,遊客較前幾日多了不少。隨處可見戴着紅袖章的工作人員,不時提醒遊客戴好口罩,分散遊覽。

當日,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共接待遊客3.16萬人次,達到客流上限。謝意一家7口從成都來青城山遊玩。一天下來,他最大的感受是,“遊客比平時多,但總體比較有序安全。”

調度中心監控:“大數據”管理平臺實時控流

有序人流背後,其實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默默付出——景區的“大數據”管理平臺。

記者在景區指揮調度中心看到,公安、交通、景區等多個單位員工在共同辦公。大屏幕上,3000多個攝像頭實時傳回主要路段、景區入口、景區內主要景點等現場實況,下方的方框中顯示着實時人流數據,細緻到每一個廁所的排隊人數都清楚。

“這些智慧管理的功能是景區去年下半年建好的。”艾昌勇說,疫情期間平臺又進行了升級,“在原有功能基礎上加入了5G紅外熱成像測溫系統和全網預約功能。”

據悉,青城山—都江堰景區開園後,嚴格實行零接觸全網預約購票方式,遊客須提前進行網絡實名制門票預約,無須換票,直接刷身份證入園,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同時,景區還採取流量限制、分時預約的方式,不僅實現遊客分散式遊覽,控制瞬時客流量及人員密度,還能有效避免遊客聚集與交叉接觸,讓遊客來源可統計、可查找、可追溯。

當景區門票預約數達到最大容量,平臺將自動關閉各網絡預約渠道,同時向景區戶外LED、廣播、小區短信、微信微博等多個渠道實時發佈預警信息。

“這次疫情給景區的安全管理上了一課。”艾昌勇說,今後,網絡實名預約等將常態化運行,進一步提升景區安全管理能力。

探訪地點廣元劍門關景區

“定製”藍絲帶

避免排隊擁堵

5條藍絲帶從景區入口直通檢票閘機口,每條絲帶盡頭就是一個體溫檢測服務點,1.5米間隔標識清晰明顯……5月2日,廣元劍門關景區南北門入園口,遊客腳踏“定製”藍絲帶,保持間距排起長龍,測溫、登記、掃碼、進園,井然有序。

劍閣縣文旅體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當日16時,劍門關景區接待遊客人次已過萬,高峯期出現在上午10-11時。但定製藍絲帶的使用,有效避免了排隊期間的扎堆擁堵。

不過,嚴格的入園“規定動作”,也將入園所需時間拉長。“以前每個人過閘口包括檢票環節不超過5秒,但現在人均耗時要增加一倍。”該負責人說,爲了緩堵,劍門關景區南門北門6個檢票閘機雙開入園,以便緩解瞬時流量壓力。爲避免瞬時流量過高,景區在假期間還延長開園時間,從原來的8:30-17:30調整爲7:00-18:30,每日延長2.5小時。

同時,爲應對假期間遊客量的增加,景區在原有300多名工作人員的基礎上,在檢票、索道、玻璃平臺、關樓、鳥道等關鍵節點增加安保、志願服務、諮詢引導人員,幫助遊客快速流動。(記者 楊藝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