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時別有用心的南子向他拋出了橄欖枝,話語中透露出自己權力巨大,想要在衛國做官的人必須要得到自己的賞識,夫子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在內心中產生了巨大的糾結之情,因此纔會有"吾鄉爲弗見"這種內心的感情描寫,但是最後他沒能抵禦住誘惑,去見了南子,違背了儒家思想,因此遭到了學生的激烈反對,最後也黯然離開衛國。可是當時由於衛靈公沉迷於女色,朝政實際上掌控在他的寵妃南子手裏,南子藉着衛靈公的名義召喚夫子單獨來拜見自己,夫子在學生反對的情況下仍然去拜見了南子,引起了學生的強烈不滿,最後不得不離開衛國,繼續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雕像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被稱爲夫子或孔夫子。他出生於魯地,而魯地正是周武王和周平王的首輔大臣周公旦的封地。

夫子十分敬佩周公創造了周禮來教化世人,因此他年輕的時候立志於做學問,努力鑽研周公留下的治國之道。在他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他認爲自己具備了當朝爲官的能力,希望通過自己的才華來治理國家,改變諸侯國間彼此爭鬥的亂局,可惜他沒有貴族背景,只能做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訴求。

孔子像

在出仕之路失敗後,他開始重新思考人生,將努力的方向從尋求出仕轉變爲傳道授業,並且設立了私塾,不論貧賤,廣收學生。由於他的才華出衆,名氣巨大,因此學生衆多,有三千餘人,其中更有顏回、子冉、子路、子貢等優秀學生,始終侍奉在夫子身邊。夫子在不得志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帶着學生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夫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來到了衛國,憑藉着自己巨大的聲望,他得到了衛靈公的賞識,有機會在衛國出仕。可是當時由於衛靈公沉迷於女色,朝政實際上掌控在他的寵妃南子手裏,南子藉着衛靈公的名義召喚夫子單獨來拜見自己,夫子在學生反對的情況下仍然去拜見了南子,引起了學生的強烈不滿,最後不得不離開衛國,繼續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周遊列國浮雕靈公沉迷女色卻知人善用

雖然衛國在後來的戰國時期已經國力大幅下降,最終被魏輕鬆攻滅;但是在春秋初期,卻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衛國的第一任國君康叔是周武王的胞弟,因此獲得了中原富饒之地作爲封地,是重要的姬姓諸侯國。在夫子生活的年代,衛國作爲拱衛周王室的屏障,在國際社會上擁有着十分重要的話語權。

衛靈公影視形象

到了衛靈公執政時,由於他生長在一個安逸的環境中,所以缺乏銳意進取之心,沉迷於女色之中,無心朝政。不過他卻有一項特殊的才能,那就是知人善用,他任用了孔圉、祝鮀、王孫賈,並且放心地將朝政交由他們打理。

在三人的合作下,衛國運轉的井井有條,在國君昏庸的前提下,國家的綜合實力卻仍然非常強大,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魯哀公就對此事深感疑惑,並且和夫子進行過一次對話。據《孔子家語·賢君》中記載:" 哀公問於孔子曰:'當今之君,孰爲最賢?'孔子對曰:'丘未之見也,抑有衛靈公乎?'公曰:'吾聞其閨門之內無別,而子次之賢,何也?'孔子曰:'臣語其朝廷行事,不論其私家之際也'。"

夫子的結論是靈公能妥善區分男女之事和朝廷之事,從而採取不同的態度去對待二者,因此沒有因爲沉迷女色而耽誤朝政。

美貌的南子

這個回答只能代表夫子的個人觀點,真實的原因我們很難考證,因此無法來評判夫子的觀點是否合理,不過,從夫子的言行記載中,我們會發現他對衛靈公的評價十分之高。而衛靈公在夫子來到衛國後也十分善待於他,爲他提供了豐厚的俸祿。

衛靈公是否如夫子所評價的那樣,是一個優秀的國君呢?恐怕我們從他的諡號中就能看出端倪。"靈"在古代是一個極其貶義的諡號,含義有荒唐胡鬧、胡作非爲等貶義在內,只有極其荒庸無道的國君才能獲得這一諡號,如果國君功過相抵或者功略大於過,都無法獲得這一諡號,因此可以肯定,衛靈公並不是一個優秀的國君。

衛國地圖

那麼爲什麼衛靈公卻具有知人善用的能力呢?這裏很大的原因是衛國作爲康叔的封地,是他整個家族安身立命之所,雖然衛靈公沉迷女色,但是也僅僅侷限於個人愛好,暫時沒有對國家造成巨大的影響。靈公所在的家族集全族之力,找出了優秀的人才來治理國家,維持自身的統治,這點也必然是衛靈公希望看到的,他必然不會加以阻攔。雖然這是雙方妥協的結果,但是最後知人善用的美名卻落在了執政者衛靈公的頭上。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連遠在魯地的夫子都聽說了衛靈公的識人只能,並且對其大加讚賞,因此周遊列國的第一站選擇了衛國,這個選擇必然有夫子希望得到賞識,從而獲得出仕機會的原因。而當他到達衛國後,憑藉着自己強大的影響力得到了衛靈公的尊重,並且得到了豐厚的俸祿,這讓夫子認爲衛靈公可以幫助自己實現政治訴求,從而產生了留在衛國的想法,這也爲之後他和南子的見面埋下了伏筆。媚女南子掌權命夫子來見

南子是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美女,深得衛靈公的寵愛,衛靈公有大事小情都願意和她商量,並且言聽計從。南子本是宋國的公主,因爲政治聯姻而嫁給了衛靈公,她對權力並不陌生,在經過了對衛靈公的試探後,她也逐漸掌控了權力。

南子十分期待見到孔子

不過雖然南子深受靈公的寵愛,卻沒有做到潔身自好,她素來輕浮妖媚,名聲十分不好,利用自己的地位來滿足私慾,讓有識之士十分不齒。劉向就曾經在《列女傳·孽嬖傳·衛二亂女》中記載:"頌曰:南子惑淫,宋朝是親,譖彼蒯聵,使之出奔,悝母亦嬖,出入兩君,二亂交錯,鹹以滅身。"

出於對南子的厭惡和鄙夷,當時的大夫階層皆遠離於她。夫子來到衛國這件事當時也算得上是一件大新聞了,南子聽聞後,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向夫子傳達命令,令他單獨來見。孔子起初不不願意去見南子,但是後來推辭不過,還是和她相見了。

兩人見面

見面當日,南子一改往日輕佻的作風,穿上了華麗的國服,跪坐在珠簾之後向夫子見禮,身上佩戴的環佩相撞發出了響聲;而夫子也在珠簾之外向南子回禮。雙方禮畢後,這次會面隨之宣告結束,南子留在皇宮,而夫子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從史料記載來看,兩人只是互相行禮,似乎沒有圍繞治國或者學術展開一番討論,南子也沒有向夫子提問,那麼南子爲何希望夫子來拜見她呢?這裏恐怕有兩個原因。

首先夫子雖然在政治之路上並不順暢,但是不可否認,他是當世的著名思想大家,教育名人,儒家奠基者,在民間有着巨大的影響力,其學說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他也被大衆敬仰。不過受限於當時落後的交通和通訊情況,很多人經常聽到他的事蹟,卻無法親眼見到他,難免會對他產生好奇心。南子也是如此,她雖然權力巨大,但是因爲身份所限不得已久居深宮,這次聽說夫子離開了久居的魯地來到了衛國,自然也想一睹夫子真容,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兩人行禮

其次,南子畢竟是女流之輩,女性執政並不被當時的大衆所接受。雖然春秋戰國時期也有幾例女性執政的情況發生,但是那都是建立在其在朝堂之上經營已久,背後有強大的政治力量暗中扶持的基礎上。像南子這樣僅僅憑藉國君的寵愛,即使一時風光,卻很難長期立足,如果國君去世或者變心,都會導致她失勢。

所以南子也十分希望藉助孔子的名望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在得知夫子到來之後主動向孔子透露衛靈公是"寡君",而自己是"寡小君",昭然之心路人皆知。雖然南子也知道,在政治上幾乎沒有建樹的夫子很難給自己提供實質性的幫助,但是聊勝於無。這兩個原因,是她迫切地想見到孔子的根本原因。

孔子雕像夫子遭學生非議黯然離衛

這次見面結束後,在夫子的學生裏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都對夫子的行爲表達了批評,其中尤其以脾氣暴躁的子路爲甚,兩人發生了爭吵,夫子的話語十分激動。據《史記·三十世家·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曰:'吾鄉爲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學生紛紛認爲夫子的行爲和之前他的言行不符,有違儒家思想中提倡的臣綱,並對夫子的出發點產生了懷疑,讓夫子一時間有口難辨。

脾氣暴躁的子路

後世對這段話的理解多有爭議,有人認爲夫子的意思是在他眼中,南子並不是連上天也厭惡的罪惡之人,所以自己可以和她來往;也有人認爲夫子的意思是如果自己的言行有失,願意接受上天的懲罰,因爲"矢之"也有賭咒發誓的意思。總而言之,夫子並沒有認爲自己的行爲不妥,可是他的學生卻大多數對此事持反對態度,雙方僵持不下。

夫子和南子會面之後,南子又和衛靈公出遊,讓夫子乘坐車跟隨着自己身後作爲侍從,這件事讓夫子十分生氣,認爲南子缺乏請他出仕的真心,只不過是利用他作爲工具,於是和學生離開了衛國,繼續周遊。

爲什麼簡單的一次會面,會讓夫子的學生產生如此激烈的反應呢?如果我們瞭解了孔子思想,瞭解儒家提倡的理論,就會恍然大悟。夫子年少時,看到天下戰火不斷,百姓深受其害,令他十分痛苦,他認爲各國間戰爭頻繁產生的原因在於人們的慾望太強,失去了約束,沒有道德參考。因此他希望人們能控制自己的慾望,遵循周禮的教化,這就是儒家的克己奉禮思想。

夫子十分推崇《周禮》

而夫子奉爲經典的周禮中明確將天下人分爲了各種階級,並且規定每一個階級要按照周禮中規定的方式來做事,其中大夫階級在面對諸侯時一定要盡到臣子之禮。可是南子身爲貴族,並無執政權力,卻因爲自身得到寵愛而覬覦朝政,甚至以"寡小君"自稱,已經是犯了克己奉禮的大忌。

三綱五常對臣子之道做了詳細說明

夫子雖然無法改變南子的行爲,但是他卻可以不畏強權,堅定拒絕南子的召見,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志向,也就是不認同南子越俎代庖的執政行爲。但是他卻沒有這麼做,在猶豫徘徊之後最終還是去拜見了南子,這就等於說他默認了南子的地位,以臣子身份接受了國君的召見。

按照儒家的觀點,夫子這種行爲雖然沒有在表面上支持南子,卻也間接地助紂爲虐,等於承認了南子的地位。如果嚴格論起來,夫子的這種行爲和擁兵造反,武裝叛亂的亂黨沒什麼差別,二者都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動搖了在位國君的統治基礎,只不過一個手段比較溫和,一個手段比較激烈,兩相對比下,甚至夫子的行爲造成的影響還更爲惡劣,因爲他本身就是傳道授業之人,其言行受到許多人的注目,有可能會導致天下人對儒家思想失去了信心,這也是他的學生們反應激烈的重要原因。

孔子周遊列國路線圖結語

在夫子五十三歲的時候,他終於獲得了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爲魯國司寇,掌管國事。夫子上任後,積極地推行仁政,爲國君和百姓謀求利益,可是卻因此得罪了魯國的三桓,在朝堂上被排擠。不久後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卻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國君不想再任用他了。這件事對孔子的打擊十分巨大,他一生博學,對治理國家有着充足的信心,可是當他真正執掌國事後,卻發現朝堂黑暗,想要立足光靠着一個仁愛世人的心和淵博的學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依附他人的勢力,成爲權臣的幫兇,才能獲得真正的地位。

這種情況大大超過了夫子的預料,起初他不願意和世俗同流合污,堅持按照自己的政治主張來治理國家,並且毫無意外的得罪了既得利益羣體,最終被排斥在魯國的朝堂之外,也使得他對魯國失去了信心。其實按照他的能力和聲望,在魯地是可以生存下去的,因此他在五十五歲高齡選擇周遊列國,真正的目的還是在於尋求出仕的希望。

孔子墓

夫子對衛靈公素有好評,認爲他知人善用,於是第一站來到了衛國,並且成功取得了衛靈公的好感,獲得了豐厚的俸祿。但是衛靈公對待夫子卻僅限於滿足他的物質需求,他對夫子的瞭解其實也很有限,並不敢輕易任用夫子,因此選擇讓夫子停留在衛國,自己好對其進行長時間的瞭解。

在這種局面下,夫子既沒有被衛靈公厭惡,也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答覆,這種等待令他倍感煎熬。此時別有用心的南子向他拋出了橄欖枝,話語中透露出自己權力巨大,想要在衛國做官的人必須要得到自己的賞識,夫子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在內心中產生了巨大的糾結之情,因此纔會有"吾鄉爲弗見"這種內心的感情描寫,但是最後他沒能抵禦住誘惑,去見了南子,違背了儒家思想,因此遭到了學生的激烈反對,最後也黯然離開衛國。

夫子的一生,絕大多數都是嚴格以儒家思想來作爲自己言行的指導,對自己要求甚嚴,令人尊重,但是子見南子事件是他少有的人生污點,讓後代的儒生無法反駁。不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正是因爲他的學生們詳細地記錄了他的生平,我們後世之人才能看到一個生動形象,有血有肉的聖人形象,而並非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刻板雕塑。

參考文獻

1《孔子家語·賢君》

2《列女傳·孽嬖傳·衛二亂女》

3《史記·三十世家·孔子世家》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清論歷史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爲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