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一,偵探已經查明,雖然藥瓶上的標籤被作了手腳調包了,但女護工憑着直覺給老人注射的是真藥,並不是嗎啡,如果當時老人不阻止女護工打電話求救,他就不會死了。原來老人把他所有的遺產都給了女護工,一分錢也沒有留給自己的子女。

利刃出鞘被譽爲一部典型的本格派推理劇,這類推理劇以讓觀衆跟着鏡頭尋找案件的線索,最後先於導演一步得出誰是兇手的結論而樂。它的套路是:一件殺人案發生了,給出血淋淋的兇殺現場,若干個嫌疑人和多條線索,然後進行分析,證據、證人、動機、殺人手段等等,幾經反轉後得出結論。

利刃出鞘:只聽說過沖動殺人,沒聽說有衝動自殺的

但利刃出鞘的段位顯然高出一般的推理劇。它一開始講了一位85歲高齡的專門寫推理小說的作家老爺爺被發現死在閣樓裏,是抹脖子自殺的。然而隨着情節的推進,一個在老人身邊照顧的女護工進入了觀衆的眼簾。電影甚至拍出了由於女護工工作上的疏忽,才導致老人死亡的整個過程。原來女護工搞混了藥瓶,把過量的嗎啡注入了老人的身體。老人在生命最後的十分鐘裏決定爲小姑娘脫罪,他不僅以給自己抹脖子的方式製造了自殺現場,更是明確地指點小姑娘如何製造不在場證明。

劇情進展到這裏好玩起來了,變成了一名被僱來尋找真相的私人偵探和死去的老人之間的鬥智鬥勇。私人偵探能夠破解老人設下的局嗎?

在全家人聚集一處聆聽律師宣讀老人不久前改過的遺囑時,一條消息驚呆了衆人。原來老人把他所有的遺產都給了女護工,一分錢也沒有留給自己的子女。這恐怕有點過分了吧,很容易讓人懷疑老人和女護工之間有什麼故事。事實是,老人的幾個子女都不省心,他們一心只看中老人的錢,經過偵探調查發現,家庭裏每個成員都有殺害老人的動機。難道是老人看穿了這點,悲憤欲絕下就把遺產給了女護工嗎?

女護工聽了遺囑後也相當震驚,是自己害死的老人,怎麼還好意思接受老人的遺產呢?另一方面她又想起老人的叮囑,自己千萬不可以在警察和偵探面前露陷,否則老人豈不白死了,無論如何也要撐過去。但是最終她的良心讓她做出決定,要去承擔過失殺人的責任。就在她準備向這家人全盤說出她認爲的事實真相時,私人偵探阻止了她,並講出了他的發現。

原來是老人的大孫子蓄意謀害老人,是他調包了藥品,以此假借女護工之手謀殺老人。起因就是他得知了老人修改遺囑的內容,子女都沒份,反而是女護工得到全部。根據法律,害人者是不可以得到被害人的遺產的,只要他最後揭露女護工纔是殺人者,那麼老人的遺產就又回到子女的手上來了。這纔是一個完美的借刀殺人計劃,只可惜被偵探發現了蛛絲馬跡。

整個過程沒有血淋淋的殺人場景,有的只是密不透風的推理過程,最後犯人被繩之以法,正義得到了申張,然而看到這裏卻讓人覺得悲從中來。我們不禁要追問,老人的死是必要的嗎?

利刃出鞘:只聽說過沖動殺人,沒聽說有衝動自殺的

其一,偵探已經查明,雖然藥瓶上的標籤被作了手腳調包了,但女護工憑着直覺給老人注射的是真藥,並不是嗎啡,如果當時老人不阻止女護工打電話求救,他就不會死了。

其二,女護工說注射了超量的嗎啡十分鐘內必死,但老人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適,臉色也很正常,一點也沒有臉紅脖子粗,他爲什麼就急着自殺呢?只是爲了給女護工脫罪嗎?

其三,老人究竟爲什麼更改遺囑,把遺產都給了女護工呢?之前他並沒有和家人爆發大的衝突,相反全家人都指着老人過活呢。他真的是出於對女護士的同情才自殺的嗎?

其四,老人寫了一輩子的暢銷推理小說,對殺人手法的研究到了極致,怎麼就沒想到自己可能成爲被害者?在得知自己很快死去後還一心想着給女護士做出詳盡的安排,怎麼就沒料到自己可以不必去死呢?

總之,在老人死後發生的一切都很合理,女護工避罪的心理、行動,外請的偵探探案的本事,甚至最後兇手的揭露,都吊足了觀衆的胃口。就是老人的自殺行爲顯得比較怪異,只聽說過沖動殺人,沒聽說有衝動自殺的。但老人卻做到了,真是讓人不解呀。

利刃出鞘:只聽說過沖動殺人,沒聽說有衝動自殺的
相關文章